【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志愿军战士郑行余的笛子
来源: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 发布时间: 2023-04-01 09:31

 

  每件革命历史文物背后都有着它的故事和历史,这支笛子也不例外。笛子长38.5厘米,直径2.3厘米,重42克,质地竹子,三级文物,现存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

  “这笛子陪伴我半个世纪了,简直就算是我的第二条生命。”从这句充满感叹与沉重记忆的话语开始,郑行余将他与笛子相伴了半辈子的故事娓娓道来。

 

 

  郑行余一直喜欢音乐,参军前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吹笛子,参军后一位战友的父亲看他喜欢吹笛子就送了一支笛子给他。不久后朝鲜战争爆发,郑行余带上心爱的笛子开赴抗美援朝战场。吹笛子是他在战场上惟一的乐趣,朝鲜冬天的皑皑白雪和冷冽寒风,会让他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乡,想念家中年迈的老母,轻轻吹奏一支家乡的小曲,以笛声廖解思乡的惆怅。而更多的时候,是在行军的休息途中,吹上几支曲子,为大家舒缓疲劳。他说那时候他最喜欢的也最常吹的是《人民志愿军军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我是一个兵》等。

  那时候郑行余是志愿军23军73师219团的侦察兵。一天晚上,他接到连队的命令,和副班长以及另一个战友一起去前线送信。副班长平时经常照顾郑行余,那次送信途中,他安排郑行余在3个人的中间,他在后面,这样郑行余比较安全。就这样,3个人在交通沟里跑着,不时卧倒躲避敌人的炮火。正跑着,猛听得一声震耳欲聋的炮声,郑行余感觉在后面的副班长突然扑倒在他身上,当他从炮弹的震颤中回过神来时,鲜血已经把郑行余军装里的白衬衣都染红了,副班长牺牲了。

  副班长牺牲后,郑行余非常悲伤,大哭了好几天才渐渐接受了副班长已经牺牲的事实。副班长平常最喜欢听郑行余吹笛子,副班长牺牲后他经常一个人吹奏副班长喜欢的《孟姜女过关》、《小放牛》等曲目,以此表达对副班长的思念之情。这就是这支笛子所包含的一段辛酸故事。

 

 

  那什么说笛子还是他的第二条命呢?原来笛子还“救”过郑行余一命。一次,郑行余所在部队承担了修路的任务。“修路的过程中不断有敌机骚扰,刚开始大家一听到飞机轰鸣就躲起来,但是几次以后,就不躲了,已经不觉得这是危险了。”郑行余说道,这时候,郑行余突然想起笛子落在一个防弹坑里,就赶紧跑过去拿。谁知道刚离开所站的地方被炸开了花。要不是郑行余惦记着笛子,跑回去拿,恐怕已经牺牲。郑行余特喜爱他的笛子,在战场上,在朝鲜老百姓家里,在演出晚会上,他都要拿出笛子,吹上几曲。

  从朝鲜回国后,这把笛子就一直没离开过郑行余。悠悠的笛声陪着他一起走过风风雨雨。笛声中有朝鲜战场上的硝烟和炮火,也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来源: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