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市博物馆】民国木雕傩舞面具
来源:邵武市博物馆 发布时间: 2022-12-15 09:04

 

 

  傩舞面具,一般文物,长17cm,宽20cm,高31cm,厚2.5cm。从器物特征分析应为清代时期。整器平面大体呈方形,木质,神情凶悍,瞪眼,咧嘴,宽鼻,垂耳。额头雕饰火焰纹,与发髻、眉毛处皆抹红彩,其它处皆抹黑彩,大部分彩已脱落。该器雕刻工艺精湛,极具艺术感。

 

  傩舞是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是傩仪中的舞蹈部分,可称为最原始的舞蹈之一。现存傩舞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贵州、广西、山东、河南、陕西、湖北、福建、云南、广东等地,各地分别有“跳傩”、“鬼舞”、“玩喜”等地方性称谓。邵武傩舞始于宋代,流行于大埠岗,和平,肖家坊、桂林、金坑一带,邵武傩舞现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物遗产。表演时一般都佩戴某个角色的面具,其中有神话形象,也有世俗人物等,由此构成庞大的傩神谱系,“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傩舞伴奏乐器简单,一般为鼓、锣等打击乐。表演傩仪傩舞的组织称为“傩班”,成员一般有八至十个,常有严格的班规。傩舞常在傩仪仪式过程中的高潮部分和节目表演阶段出现,其兼具祭祀和娱乐的双重功效。

 
 
 
来源:邵武市博物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