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博物馆】现代·朱熹对镜自画像刻碑(原刻碑拓片复制)
来源:建瓯博物馆 发布时间: 2022-10-03 09:36

 

  该文物长93cm、宽50cm、厚3.5cm。

 

 

  原碑是在1974年4月7日,建瓯一中朱庆珪老师带领该校高一(8)班师生开展社会调查时,在建瓯城内豪栋街158号猪圈的乱砖堆内无意中发现了这通石碑,后参与调查的师生们把碑交于建瓯县文化馆负责文物的部门保藏。豪栋街158号的朱家老宅正是是朱熹第25代嫡孙朱枫的家。朱枫是朱氏塾系裔孙,从明景泰六年(1455)朝廷钦定朱熹第9世孙朱梴任翰林院五经博士起,按成例只有嫡长孙才能世袭博士,其他房次无权承袭。塾系传到朱枫时,已是第25世,当时承袭博士的是嫡长25世孙朱凤梧、朱朝梧兄弟。后来,博士改称奉祀官,先后由26世孙朱点元、27世孙朱秉王圭承接,此时朱枫辈份最高,担任族总管(即族长),朱熹自画像石刻板由他保管。原碑虽所立年代不详,据碑文落款推断为明代之物。朱子不仅是位哲学家,同时也在书法、绘画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明人陈继儒在《太平清话》卷三中称:“朱紫阳(朱熹)画,深得吴道子笔法”。再加上此画像又是在他“体备中和”、胖瘦适宜、“威仪整肃”、神情良好、内外兼修之际的对镜自画,因而原碑实是珍贵无比。文革时“破四旧”也“批朱熹”,朱熹的自画像石刻碑自然在“四旧”之列,朱氏后裔把它放到后门坪猪栏的乱砖堆中加以保护,也正合乎情理。

 

 

  命途多舛的朱子对镜自画像原碑,虽经历史盛衰及战争劫难,并躲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但在1984年建瓯西大街旧文化馆发生的火灾中,被大火烧崩碎裂成十几块。不幸中的万幸是该碑有1976年建瓯文化馆馆藏时所拓的原拓片保藏下来,1987年由我馆特请版画名家陈德先生依拓片雕刻新碑珍藏,复原的刻碑现立于建瓯文庙大成殿右后侧稍间奉与孔子左侧以供瞻仰。

 

 

  碑刻顶部作半圆状,碑面中央有一直径35厘米、高30厘米圆形开窗,开窗内刻朱熹的对镜半身自画像,半身写生图中朱熹两手插入袖中拱至胸前,面部慈祥微笑,须发及右眼角旁七颗黑痣清晰可见,栩栩如生。碑上部竖排阴刻有朱熹亲笔行书题词:“从容乎礼法之场,沉潜乎仁义之府,是予盖将有意焉,而力莫能舆也。佩先师之格言,奉前烈之遗矩,惟闇然而日修,或庶几乎斯语。”题词之后,注明:“绍熙元年孟春良日,熹对镜写真,题以自警。”碑刻右上方篆刻有椭圆形阳文印款“紫阳书堂”。左上方刻有两方篆刻图章,上面一枚为阴文“熹印”、竖排文字两旁刻有花纹,下面一枚为阳文“晦翁”。碑右侧阴刻竖排小楷直书:“文公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庚戍九月十五日午时,卒于宁宋庆元年庚申三月初九日午时,享年七十有一。历仕四朝,官于外者九考,立朝仅四十六日,自少即以舆起斯文为已任,孜孜不知老之将至,发圣人未发之精蕴,集诸儒未集之大成。正心修身,安贫乐道,乐则引之,忧则达之,诚一代之口贤,享千秋俎豆欤。”碑的左下侧阴刻竖排隶书“家庙遗碑,数历兵火殁止重镌,皆失其旧,此文公六十一岁对镜写真也。威仪整肃,体备中和,谨依原本钩摹重镌。俾海内名宿景仰尊崇,俨然见先贤丰年之气象云,十六代孙玉百拜镌石。”碑的左下角刻有两方款识:上刻阴文“十六代孙玉”,下刻阳文“石中”皆为篆书。碑的右下角刻有阴文篆体方款“南闽辟禺”。据碑文“十六代孙玉百拜镌石”推断,原碑应为明代之物。

 
 
 
来源:建瓯博物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