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解放战争时期黄鹄显的行军床
来源: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 发布时间: 2022-05-08 09:15

 

  这张行军床由木、铁、棉毛纤维质组成,土黄色帆布作床面,床面有五个补丁,木、铁床架,床脚由6根木棒支撑,平时可以折叠起来打成捆,使用时拆开,可以在上面睡觉、办公。行军床通长193厘米,通宽78.5厘米,通高46.5厘米,重10.7公斤,属国家三级文物。这张承载着厚重的战争印迹和历史记忆的行军床,陪伴了它的主人黄鹄显将军40多个春秋,至今已有70余年。2006年黄鹄显之子黄小兵捐赠。

 

 

  黄鹄显(1914-1986),福建省上杭县蓝溪镇人。1931年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二至第五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9月随红军总部留在川康边区,后任红4方面军总指挥部作战科科长、红30军参谋长、总部特务团团长、陕甘宁边区造币厂副厂长、军委经济建设部企业处处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后进入中共中央党校第2部学习。参加了平型关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历任热河纵队参谋长、冀察热辽军区第2旅副旅长、热河省军区代参谋长、冀察热辽军区独立13旅旅长、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45军134师师长,参加了辽沈、平津、衡宝和广西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2月调华北军区战车师第一师任师长。1951年5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指挥员、坦克师师长。1952年7月回国后任军委装甲兵副参谋长。1956年8月进军事学院装甲兵系高速二班学习。1958年5月毕业后任装甲兵学院副院长、院长兼党委书记。“文化大革命”中被下放劳动。1979年12月恢复工作,调任湖南省国防工办副主任。后任军委装甲兵顾问、顾问组组长。

 

 

  1956年6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国旗勋章。

  黄鹄显虽然多次担任参谋职务,但他无疑是一名悍将。在历次战斗中,他不畏艰险,身先士卒,机智勇敢。

  解放战争期间,黄鹄显一直将行军床带在身边。辽沈战役开始后,黄鹄显协助新司令员段苏权指挥八纵迅速北抵北宁线,扫清锦州北面的外围之敌。黄鹄显亲临前线指挥,调整火力部署,命令所属炮兵抵近射击,掩护步兵爆破敌碉堡和火力点。夜幕降临时,8纵终于突破敌人城防,段苏权、黄鹄显急率7个团先后进入城内,与守敌展开逐街逐屋的巷战。战斗间隙,实在支撑不住了,就在随身携带的行军床上打个盹。在历经31个小时的激战,东北野战军攻克了锦州,全歼守敌10万余人。 辽沈战役结束后,8纵改编为第四野战军第45军,黄鹄显任参谋长,后来改任134师师长。之后参加了平津战役。

  1949年9月黄鹄显率领134师长驱南下,参加衡宝战役。这张行军床也跟着黄鹄显跋山涉水。在一次围歼白崇禧集团一部时,遭遇敌人的顽强抵抗,很多指战员都受了伤,担架奇缺,许多受伤战士只能被搀扶着到战地医院进行包扎、治疗。黄鹄显看到这种情况,二话不说,马上将随声携带的行军床给卫生队做担架用。一名卫生员欲意推辞,黄鹄显大声道:“拿上!没什么比战士的生命更重要!”衡宝战役,人民解放军四野部队“吃”掉了白崇禧部4个精锐师共47000余人。黄鹄显所率134师在这次战役中连续五昼夜攻击作战,生俘敌人4000余名。

  这张行军床,后来还陪伴黄鹄显将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如今,它静静地珍藏在博物馆里,向人们默默地述说着那段艰苦的战争岁月,述说着经过血与火战争洗礼的新中国涅磐重生的执着信念、苦难与辉煌!

 
 
 
来源: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