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博物院】新石器时代棕红色彩绘带柄陶罐
来源:福建博物院 发布时间: 2022-01-01 09:35

 

  昙石山文化因昙石山遗址的发掘而命名,昙石山遗址于1954年调查发现,至2004年先后进行九次正式考古发掘,获得了大批文物资料。此后闽侯庄边山遗址和溪头遗址相继发掘,又充实了该文化的内涵。目前所知,昙石山文化主要分布于闽江下游地区,东至沿海岛屿,西至闽江中游一带,南北两界目前还只能限于福州地区。昙石山文化是福建地区第一个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考古学文化,其时代经考古类型学和碳十四年代学研究,距今约5000—4000年。昙石山文化主要由石器、贝器、骨角器、陶器组成,其中陶器是该文化遗存的主体。

  这件彩绘带柄陶罐,1965年出土,位于遗址下层堆积中。罐矮颈,折腰,腹部附一向上翘的羊角状短把手,矮圈足,器表饰绳纹,间绘红色圆点纹,口沿内壁一圈绘红色竖条纹。器物通高10.5、口径10.1、底径7.7、柄长3厘米,已被定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

  1964-1965年,昙石山遗址在以往五次发掘的基础上进行了第六次发掘。这次发掘规模最大,出土资料也最丰富。在这次发掘报告中,把遗址内涵分为下、中、上三个不同的文化层,并认为“三个文化层的遗物是有区别的,”但其“基本特征还是一致的。”之后的几次发掘,随着出土资料的增多,昙石山文化的研究日盛。根据目前多数人的看法,昙石山文化是以昙石山遗址下、中层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至于昙石山的上层遗址,内涵比较复杂,显然属于性质完全不同的遗存,不应该包含在昙石山文化之中,而是同东南地区“以几何印纹硬陶为主的文化”一样,属于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

  昙石山遗址下层,一般认为属于昙石山文化的早期。这一时期的陶器,以细砂红、灰陶和泥质磨光红陶为特点。遗址出中土的彩绘陶,数量很少,花纹也很简单。这件羊角状把手的陶罐,器表及口沿施红色几何形图案和圆点纹彩绘,华丽夺目,是昙石山文化遗址的代表性器物之一。

  昙石山文化具有一组特定的与其它文化有区别的器物群,主要由釜、罐、壶、簋、豆、盘、杯等组成,无论从器物群的构成还是器物本身造型来看,该组器物都与其它地区同期考古学文化有较大区别。这组陶器的造型特点集中代表了昙石山文化的土著特点。另外还有少部分器物明显反映了与其它文化的相互交往和影响,如少量出现的鼎、盉及上述器类中的某些形态,则反映了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对福建地区的影响。

 

 

棕红色彩绘带柄陶罐 新石器时代昙石山文化(约公元前3000年)

 

来源:福建博物院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