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博物院】现代漆仿后母戊鼎
来源:福建博物院 发布时间: 2021-12-01 09:41

 

  后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因后母戊鼎腹部铸有“后母戊”三字,故又名后母戊大方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其器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原物由青铜铸成,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可谓庞然大物,然而我馆工艺藏珍展厅摆放着一尊同尺寸大小,看上去一模一样的大方鼎相比之下却是举重若轻,它是用福州的脱胎漆工艺技法仿制青铜器的成功典范。

 

 

  脱胎漆器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的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脱胎漆器”也就是“布胎漆器”,其最大特点就是“轻”,具有不怕水浸、不变形、不褪色、耐高温、耐酸碱腐蚀不变形。脱胎漆器的制作颇为不易,需要上百道工序,工艺非常复杂。其中的“夹纻器型技术”就是传承了古代寺庙佛教造像方式,造型上这尊漆仿大方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用“脱胎”技术来复制庞然大物的青铜器形体模型是再合适不过了。

  这件漆仿重器的作者就是当时最著名的漆艺大师李芝卿(1894-1976),他是福建福州人,我国著名的漆艺术家,也是“中国现代漆画的奠基者”,50年代末他带领一批脱胎厂的师傅们用脱胎工艺来仿制司母戊鼎,经商议决定用印锦料堆纹的漆艺手法表现大方鼎表面的抽象凹凸纹理。后母戊鼎在器型表面纹路上颇有特色,所以仿制的难度很高,首先鼎的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此外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后母戊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这就是后来“二龙戏珠”吉祥图案的雏形。在堆起的纹样表面上运用“仿占堆塑”技法进行仿青铜装饰,其关键性技术是逼真地表现出铜鼎因年代久远,在鼎的表面形成的“铁锈铜斑”。他创造性地以瓦灰和烟丝作为消光剂,住表面绿漆将干之时,用瓦灰轻刷而去其光泽;再局部敷洒些黄士,以仿青铜因或“埋”或“露”所形成的斑驳锈色;最后,用手指蘸古铜色漆轻抹鼎的局部(鼎表面纹样的最高处,鼎的转折处等),仿佛这些部位是因观赏者时常以手触摸而显得特别光亮。

  历史上这漆仿后母戊鼎当时一共做了三尊,其中一尊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一尊在南京博物院,还有一尊就在福建博物院。

 
 
 
来源:福建博物院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