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民国沈尔七使用的派克钢笔
来源: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 发布时间: 2021-10-04 10:00

 

 

  该文物通长12.5厘米,直径1厘米,金属、塑胶材质。

  该笔笔帽顶端有金属环,笔夹箭矢形状无字样,略磨损;笔身为珍珠绿横条纹赛璐珞笔杆,金色笔尖,尾盖有金属环装饰,旋开后为下压上锁式金属钮,整体外型优雅,有使用痕迹。

  该笔为菲律宾华侨抗日烈士、中国共产党党员沈尔七所使用,泉州华侨历史学会早年征集移交,一般文物。

  沈尔七(1914—1942),原名沈庆炬,福建泉州人。1930年到菲律宾工作和学习,一如许多侨乡青年。抗战期间,沈尔七积极投身抗日救国斗争洪流。他白天工作,晚上参加菲律宾华侨总工会属下的青工俱乐部活动,积极接受进步思想,开始在工运中表现出宣传、组织的才能,1934年被选为华侨总工会组织部长,负责建立基层组织,领导工人运动。此后,协助成立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菲律宾分会(简称“民武分会”),成为抗战全面爆发前旅菲华侨中最大的抗日救亡团体。

  1938年初,沈尔七率领由华侨青年组成的“菲律宾华侨救国义勇队”回国参战,编入张鼎丞、邓子恢等领导的新四军二支队,这是新四军中第一个华侨团体。队伍随军一路到达皖南,接收军政训练后,沈尔七奉调政治部民运部工作,在皖南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进一步扩大我军影响,更广泛争取海外侨胞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和援助,沈尔七受组织派遣又两度返回菲律宾开展宣传动员活动,并再次带领一支华侨青年队伍回国参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沈尔七第三次告别菲律宾回国,经香港八路军办事处连贯同志介绍,进入广东省东江游击区,投身抗日疆场。1942年11月,因伤住院期间,医院被突袭,组织人员疏散时,为掩护其他伤病员撤退而不幸中弹身亡,血洒疆场,时年28岁。

  从离家到牺牲的12年间,沈尔七三次回国,却未及返家探亲。1938年5月在皖南,他给母亲的一封回信中用钢笔写到:“儿为了革命——抗日救国,多年未寄分文到家,致母亲生活更苦,心殊不安。惟今如不抗日救国,民众将永无翻身之日,故儿愿牺牲一切奋斗到底。‘家中甚然困苦’,不言(可)知,望母亲能以儿为光明事业努力,勿怪儿之不肖,安心教养弟弟。……”他用28岁的青春与生命,实践了“为光明事业努力”的誓言,是牺牲小我为大我、国而忘家、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此钢笔款式制造年代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早期,我们或可推测,沈尔七当年就是用这支钢笔写下这封充满家国情怀的信笺。

 
 
 
来源: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