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寿裳日记”手稿、台湾省编译馆档案现收藏于中国闽台缘博物馆,2013年3月20日由福建省文物鉴定中心鉴定组评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许寿裳日记”手稿共有6件/套(245页),为许寿裳先生亲笔记录的从1940年8月1日至1946年6月25日工作、生活以及社会活动等情况。
“台湾省编译馆档案”共计284件/套(573件),该份档案内容包含行政、人事、财务、书信等。2018年3月26日,捐赠25件台湾省编译馆档案文书及“许寿裳”印章1枚。
这两批原始档案资料弥足珍贵,再现了台湾光复初期文化重建的历史足迹,对于我们研究战后初期台湾的文化重建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是日本爱知大学(Aichi University)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现代中国学部教授黄英哲博士,先后三次分别捐赠我馆的。
许寿裳(1883-1948),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传记文学作家。1902年秋,以浙江官费派往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与鲁迅相识,遂成终生挚友。1909年由日本毕业后回国,先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参事兼译学馆教授,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江西教育厅长,北京女师大校长等职。1925年支持女师大学生运动,因遭段祺瑞政府通缉,到中山大学任教。1943年任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1946年赴台湾任省编译馆馆长、台湾大学国文系主任。1948年2月18日在台北遇害。
许寿裳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的时间并不算长:主持编译馆为期仅一年,在台湾大学执教仅七个多月。但这一时期却正值日本殖民统治刚刚结束,重建台湾文化工作刚刚开始的初创时期。许寿裳所发挥的正是奠基者、播种人的作用。他传递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火炬,在台湾政治、文化处于歧路口的当今,仍然具有指航导向的重要作用。可以断言,许寿裳在台湾的业绩必将遗泽后人,彪炳史册。
设立台湾省编译馆,是战后台湾社会文化重建工作的重要环节,台湾行政长官陈仪认为治台首重教育,筹划设立编译馆并邀请著名教育家、传记文学作家许寿裳先生赴台主持台湾省编译馆,负责学校教育内容与社会教育内容的重编,以达到消除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重建中华文化的目的。
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认为,许寿裳有两项重大贡献。一方面,他和鲁迅先生等人作为当时读音统一会会员,一起确立了注音符号的使用原则,奠定了台湾国语运动的规矩,很多台湾同胞正是靠着注音符号学习和掌握了国语。另一方面,许先生亲自编写了《怎样学习国语和国文》一书,并在国语运动中力推从“台语复原”到“学习国语”的正确方向,为台湾光复初期国语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