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方能成就幸福
民国团寿纹翘头案,三级文物,福建民俗博物馆藏品,长213厘米,宽56厘米,高134厘米。翘头案两端翘头部安有隐形抽屉。翘头案正面牙板刻有:“种德槐应茂,锄经桂自芳”诗句和团寿纹。“种德”源自《易经》,德指的是儒家道德,即孝悌、慈爱、仁义礼智信等;“锄经”一词说的是汉朝倪宽带着经书下地干活,休息时便抓紧学习的典故,也是古代耕读文化的典范。槐树和桂树也都是书生举子刻苦读书、科第吉兆的象征。
早在汉代,案就已经普遍流行,当时是作为分食制的食案,后来受文人士大夫的追捧,功能逐渐改为画案和陈设家具,也是祭祀时不可或缺的家具,称为供案。器型较大的供案更是大姓宗族地位的象征,维系着宗族荣耀,寄托着虔诚的心意和希望被神灵眷顾的祈福夙愿。

传统的翘头案多雕有吉祥纹饰和具有劝学、教育意义的诗句。如常见的卷草纹、螭龙纹、福寿纹等,寓意家族能够生生不息、延绵久远、福泽不断。“耕读传家”“苍龙教子”“文王访贤”等这类纹饰则是对后代子孙刻苦读书、登科及第的鼓励。其中尤以耕读诗句较为常见。“耕”为生存之本,“读”是迁升之路,这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生存形态。古代,教书先生被称为“舌耕”,文人写文章被称为“笔耕”,砚台叫“砚田”。曾国藩家训中曾提到,官宦之家,仅可传一代,商贾之家可传二三代,耕读之家,可传五六代。可见耕读文化深植人心。
福建许多家训中都有关于耕读的内容。唐代章仔钧《章氏家训》写道:“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写有《勉学歌》:“胼胝奏艰食,一瓢甘糟糠。所逢义适然,未殊行与藏”。意思是:用辛苦的劳动换取粮食,过着艰苦的生活,这才是符合道义的。

福建从古至今,学风兴盛。明清时期,建宁府“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延平府“五步一塾,十步一庠”,莆田“三家两书堂”。族中子弟进学被视为光耀门楣的有福之事,得到家族的大力支持。许多地区都将宗祠作为学堂,书声琅琅,“传崇文尚学之风,聚宗亲乡人情谊”。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开展耕读教育”。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新时代突出耕读教育,就是要把劳动等实践教育融入大中小学的日常教育中,以田园为教室,以劳动壮筋骨,传承耕读文化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自尊精神,“为民造福”“以身许国”的大局意识,知行合一,让学生们明白,要幸福就要奋斗,也只有奋斗,才能成就幸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