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大典再现千秋“福”文化
福建民俗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清光绪年间的金漆木雕人物纹果盒。高48厘米,金漆木雕材质,由盒身、底座两部分组成,果盒呈筒形,中空,以镂雕、圆雕等工艺雕刻人物故事、花卉、瑞兽等纹饰,为民间祭祀、祈福等仪式用品。

福建祠堂、庙宇里最常见的就是流光溢彩的金漆木雕礼祭器具,金漆木雕果盒是其中之一,常与神龛、馔盒、龙烛、香炉、桌灯等组合用于祭神祀祖的仪式,富裕人家日常生活中也将其置于室内的案几上,摆放水果和糕点,可以说是既入庙堂,又进厅堂。

受地域和信俗文化的相互影响,沿海邻省如广东潮汕的金漆木雕、浙江宁波的朱金漆木雕等也常见此类礼器,髹漆、贴金等制作工艺不尽相同,但都用于祭祈活动中盛放供果。纹饰多为传统历史典故、八仙人物、花卉瑞兽等,寄寓了讴歌先贤、向往美好生活的文化理念。

汉唐以来,为躲避战乱,中原人士不断南迁,最终选择在闽越一带定居。他们远离故土和族群的依靠,分散在福建各地。为了更好地在当地生产生活、开枝散叶,逐渐形成了较强的家族和乡族观念。由此衍生出系列祭祈活动,如朱熹诞辰祭祀大典、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等。

“朱子祭祀大典”是专门用以祭祀朱熹的大型庙堂祭祀乐舞,集乐、歌、舞、礼于一体。主祭宣布序仪开始后,升炮三通,乐队高奏祭乐,祭首率众人向朱熹行三献礼(初献、亚献、终献),祭祀活动颇具古风。

三明尤溪县纪念朱熹活动可追溯到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朱熹卒后第37年,县令李修捐资在县城南的公山之麓修建文公祠、韦斋祠、半亩方塘和尊道堂等建筑祭祀朱家父子。明朝时期,尤溪成为全国唯一在朱熹诞辰日官方祭祀朱熹的地方。2011年,“朱熹祭典”列入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三明宁化石壁是客家民系的摇篮,是海内外亿万客家人的发祥地。自1995年起,每年十月都会在石壁举办客家祭祖大典。祭祀仪式包括升祭旗、敬献花篮、行上香礼、行奠帛礼、行奠酒礼、恭颂祭文、诵读祖训、乐舞告祭等,成为彰显客家卓越精神、畅叙客家乡情、交流客家文化的盛典。
溯本追源,绳其祖武,是福建人根深蒂固的文化理念,这些祭祀祈福活动,不仅是在缅怀先祖,慎终追远,更是教育后辈敦亲睦族,行孝尚德,不忘先祖不忘本,更好地传承“福”文化。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