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福“寿”为先
福建民俗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清嘉庆年间的“十扇鸡翅木框镶黄杨木雕花鸟人物祝寿围屏”。高146.5厘米,长260厘米,宽2厘米。围屏由鸡翅木为框,内嵌四十八块大小不一的黄杨木透雕花板,屏心以金漆为底阴刻贺寿文字。围屏采用浮雕、透雕相结合工艺,雕刻人物故事、花卉、瑞兽等纹饰,为贺寿专门定制。
围屏顶部黄杨木绦环板雕刻有“喜上眉梢”纹饰。两侧雕有八仙祝寿图,八仙手持法器,向老寿星行礼致意。八仙作为传说中修道成功的长生者,寓意福寿绵长,凡是祝寿的场合,八仙形象必不可少。围屏底部雕有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等文人雅士图,尽显名士风流。

屏扇下半部的裙板雕刻有“郭子仪拜寿”“围棋赌别墅”等戏曲人物故事。这些装饰题材表现了古人对富贵长寿、子孙兴旺、运势昌隆、福泽绵延、平安如意等美好生活的向往。围屏历经百年风雨,仍保存完好,是难得的民间瑰宝,充分展现了有着“精微透雕”美誉的福建木雕的大家之风。
祝寿围屏出现于明末清初,是寿庆礼俗的重要礼器,既作室内空间间隔、装饰之用,又满足庆寿的礼仪之需,蕴含着深厚的祝寿文化。这件围屏是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泉州安溪学教谕邓培风送给伯祖母八十大寿的贺礼,阴刻于金漆为底的屏心上方的祝寿序文描述了伯祖母一家家族昌盛、子孙绕膝的情景,同时表达了对伯祖母的美好祝愿。

福建泉州和莆田仙游民间祝寿习俗中:男女年上五十岁,才称得上“福”,才能做寿。以后十年为一“秩”,其余则为小寿。小寿为自家人相祝。整旬寿日,可以举行大型的庆寿活动,俗称“做大寿”,较为隆重。所谓逢十做寿,叫“做十”,但并非真正逢整十,一般逢“九”做“十”,“九”在十个数字中数值最大,有“长久”之意。
祝寿习俗由早期祭祀寿星,发展成为人生礼仪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人们平安久寿的现实心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种融入吉祥愿望与民间信俗于一体的文化形式,引导与鼓舞人们积极乐观面对生命,珍视生命。

五福“寿”为先,寿的观念很早就成为人们祈福的吉祥内容之一。健康长寿作为一种生命力的象征,浓缩了人类对生命之美的无限憧憬,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祈福观念里。福建人民将健康长寿视为毕生的福分与追求,其主要内容是对长者的祝寿活动,这些活动包含在对诸神的祈拜、节日和做寿的祈祝以及各类祝寿象征物的寓意表现等方面。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