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宜室,宜山宜水,更宜“福”的“土楼之王”
位于漳州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的二宜楼始建于1770年,建楼者蒋仕熊与儿孙三代人花费30年时间才建成。楼外层峦叠嶂,楼前两条清澈的小溪交汇奔流,青山绿水与土楼的黄墙黑瓦交相辉映,天地人和谐统一。楼内兼有内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圆楼的优点,抗风抗震,冬暖夏凉,安稳舒适,“宜家宜室”“宜山宜水”,故名“二宜楼”。
二宜楼具有九方面之最:1996年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福建省土楼中最早的国家重点保护土楼,文物规模最宏大、环境最宜居、布局最独特、防卫最周密、外墙最厚实、设计最科学、内涵最丰富、保存最完整,因此有“神州第一楼”“民居瑰宝”“土楼之王”等美誉。
二宜楼占地面积9300平方米,楼高16米,属于双环圆形土楼,整座楼均分成12单元,这种“一统世界无贵贱,平分空间无大小”的建筑布局,非常有利于家族内部团结,“宜兄宜弟”“宜子宜孙”。楼内各处排水口呈不同形状,苹果型排水口寓意出入平安、桃子型排水口寓意桃李满天下、葫芦型排水口取谐音“福禄”之意。细节处可见楼主建造土楼之用心。
二宜楼文化内涵丰富,正门朝西,门额石匾镌刻着各40厘米见方的“二宜楼”三字,近赵体而无柔媚之态,类瘦金体又稍逊劲拔,自成一格。楼内梁柱精制,彩绘生辉,共存有壁画226幅,彩绘228幅,木雕349件,楹联163副,在福建众多土楼中独树一帜,在中国古民居中也属罕见,被誉为“第二敦煌”。
主堂四楼有一幅《九世同居图》,教育后代族人住在楼里面一定要和睦相处,百忍为先,体现了客家人敬祖睦宗、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还有一幅《天下第一家》,讲述郭子仪及七子八婿建功立业的典故,体现了客家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3、6、10单元的墙上、天花板上张贴许多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纽约晚报》,墙面上还绘有西洋钟、西洋美女,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这样一座外观气势磅礴、功能齐全完善、文化底蕴深厚的庞大建筑,所用材料仅仅是黄土、石块和木头,却能与天地山水融为一体,富有生活气息和田园意境。这种简单不简约的意境,让我们惊叹于福建劳动人民化平凡为奇迹的创造力;让我们沉醉于土楼客家人极富文化艺术修养的想象力;让我们向往于“福”文化包容并蓄、掇菁撷华的无穷魅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