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土楼公主”,以“福”文化传承客家好家风
振福楼坐落于龙岩永定湖坑镇西片村,1913年动工兴建,占地4000多平方米,共有3个厅堂,96个房间。振福楼是一座圆楼,按八卦布局设计,用了许多石料和砖料,雕刻精细,富丽堂皇,是20世纪初期客家土楼融合部分近代西方建筑艺术和中国园林艺术的杰作之一。
振福楼位于峡谷两侧的山峦之间,楼不高不矮,不显不隐。大门面对宽阔平缓的南溪,河里大石横卧,岸上古榕葱茏,富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凤起丹山秀,蛟腾碧水环”的门联,准确描述了这种把自然山水折叠进人居环境,完美实现天人合一的建筑哲学,振福楼因此被誉为“土楼公主”。振福楼大门石板上留有断裂的痕迹,这是1920年永定发生大地震时造成的,可见土楼的坚固,不愧为“世界建筑奇葩”,充分体现了福建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
土楼不仅仅是一种民居建筑形式,还是丰富多彩的“福”文化的载体,包括了楹联、绘画、书法、雕塑、民俗等许多方面。振福楼名字中的“福”字,就表达了对子孙后辈福禄双全的美好祝愿。
漫步楼内,“福”文化气韵扑面而来:大门两边镌刻楹联“振衣千仞,福履万年”,提醒子孙要保持高尚的品德,才能享受长久的福禄;外大门雕刻有“福”“禄”二字,由12条龙拼接而成,寓意福禄双全、福泽绵长;内门石质门框镌刻楹联:“振兴有庆瞻轮焕,福履同绥送炽昌”;祖堂前石柱镌刻:“振声金玉集,福泽海天宽”。
这些带有“福”字的对联,饱含楼主人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也让一代代客家人从小在传统文化的濡染中成长,继承了尊祖敬宗、尊卑有序、耕读传家、崇文重教优异品质,养成了极其浓厚的家国观念,自觉地把国家民族的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
如今,振福楼还以龙岩市首个“客家家风楼”名闻遐迩。楼内的客家好家风和中华好家风展,通过展示客家故事、客家人物、客家歌谣、客家谚语、客家楹联等,呈现客家家风的源流。例如苏宛松主动归还店主误放黄豆袋中的银元,诚信兴业,后建规璧楼,取“规行矩步、璧合珠联”之意;福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永定支部的创建者、烈士阮山善用山歌传播革命思想,被誉为“山歌部长”等。
楼外青山水环绕,人与自然和谐地围成了一个宁静小天地;楼内家风润无声,传统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代代相传。振福楼也因此成为福建土楼的标志之一、福建“福”文化的标志之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