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游客们在纵情山水时,能够见者有“福”
福州鼓山,山明水秀,树木丰茂,是闽都山水文化的典型代表。无数名公巨卿、文人墨客在这里流连忘返。兴之所至,他们以石壁为纸、以锤凿为笔,在山崖上留下许多珍贵墨宝。从北宋起直至当代,前后延续近千年,在绝顶峰、灵源洞、白云洞、达摩十八景等处先后留下数百处石刻。
这些不同年代的摩崖石刻,或为名家手笔,或富于天然意趣,或气势恢宏,为鼓山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2001年,鼓山摩崖石刻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被誉为“东南碑林”“中国最完整的书法石刻艺术宝库”。
灵源洞是鼓山摩崖石刻最集中处,有宋朝以来的真、行、草、隶、篆书体的题刻100多段。灵源洞前蹴鳌桥下,靠西山壁上藏着一个巨大的“寿”字,署名“晦翁”。后人根据署名认为是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所书。该石刻为楷书,字高4.15米,宽3.05米,刚劲敦厚,是鼓山单字最大的摩崖石刻,同时也是福建省内少见的大字摩崖石刻之一。“寿”字藏在桥下,“藏寿”谐音“长寿”,寓意美好。相传,朱熹在福州地区写有“福、寿、康、宁”四个大字。“福”在乌山;“寿”在鼓山;“康”在长乐;“宁”在福清。其中“寿”字最大,也最出名。
福建是有福之地,福州是有福之州,“福”字自古就是福建、福州的特色文化和核心内涵。因此鼓山不仅藏“寿”,而且处处显“福”。灵源洞东面,有一处字径64厘米的“福”字石刻,题字者为清代画家章寿彝;灵源洞口溪涧石上也有一处仰天石刻,书“福联”二字;鼓山降龙洞边,有一处圆形摩崖,这处“福”字字径约13厘米。
福建人民还赋予“福”字不同的形态变化,让它拥有更多姿多彩的祝福意味。福州永泰县白云乡白云村姬岩风景区内,清代书法家黄椿山所书的“福”字,笔锋强劲,字迹圆润。这个“福”字中包含十二生肖身体的一个部位,可谓“仙山巨福”。一个福字就代表了许许多多的幸福感、满足感,寄托着家庭美满、五谷丰收、五畜兴旺的愿景。
石头会风化,石刻会模糊,但福建人民企盼福寿双全、福寿齐天、福寿年高的心愿,比山高、比水长、比石坚。石刻岁岁累积,心愿代代流传,为闽山闽水增添了一抹抹五彩纷呈的文化底色,让游客们在纵情山水时,能够见者有“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