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视“克拉克瓷”如珍宝,数百年后才发现,原产地在漳州
漳州市博物馆收藏有许多漳州窑瓷器。其中五彩云龙纹瓷盘、五彩太极龙凤纹瓷盘、五彩开光麒麟花卉纹瓷盘、五彩开光凤凰牡丹花果纹瓷盘等,都是国家一级文物。
漳州窑五彩瓷器的突出特点是在绘画方面摆脱了官窑的种种限制,洒脱自然,率真质朴。珍禽、瑞兽、花草等吉祥图案迎合了民间祈福纳祥的心理。碗、碟等小件器物里面,常书写着祈盼吉祥如意的文字,如福、禄、寿、天、魁字等,承载着人们对风调雨顺、太平长寿、财源广进的美好向往。明代《漳州府志》记载:“瓷器出南胜者,殊胜它邑,不胜工巧,然犹可玩也。”说的就是漳州窑瓷器。国内各地文博单位收藏的漳州窑瓷器,很多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漳州窑五彩瓷器主要烧造于漳州市平和窑口,是作为外销瓷应运而生的。明代末期,景德镇高岭土资源枯竭,大量窑工南下漳州,因为那里的月港是明代中后期中国第一大对外贸易港口。这个位于九龙江入海口的港口,在唐宋时期还是一片滩涂地。到了明隆庆、万历年间,“海舶鳞集、商贾咸聚”,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公元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捕获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船上装有大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因不明瓷器产地,欧洲人把这种瓷器命名为“克拉克瓷”,视若珍宝。80年代中期,荷兰阿姆斯特丹曾举行题为“晚到了400年的中国瓷器来了”的大型拍卖会,拍卖品都是从16世纪至17世纪沉船中打捞出来的中国瓷器,其中不乏“克拉克瓷”。
1994年11月至1998年6月,福建省博物馆与平和县博物馆先后三次在平和县进行发掘。专家发现,平和窑口烧制瓷器的装饰、纹样、工艺与“克拉克瓷”完全一样。至此,困扰国内外陶瓷考古界几百年的“克拉克瓷”产地之谜终于被破解。据统计,17世纪漳州窑外销瓷器超过1600万件。但是在国内,甚至是漳州地区都很少发现传世品,可见漳州窑作为外销瓷的特殊性。
漳州月港的盛况一直持续到清初实行海禁时。漳州窑瓷器作为月港海外贸易的重要商品,其独特的文化韵味和艺术魅力蜚声海内外,为传播“福”文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