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史》称赞遇林窑“寿山福海”瓷盏是表达祝福的传世作品
遇林亭窑位于武夷山市星村镇北约5公里的遇林亭。1998年至2000年,考古人员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了一批“描金、银彩”的黑釉瓷碗,在中国乃至世界同类窑址中属首次发现,为“金彩天目”找到了原产地。
遇林亭窑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古窑址之一,年代范围在北宋中晚期到南宋中期之间,和建窑兴盛的年代大致相同。由于建窑所在地区瓷土、釉料成分特殊,周边其他窑口都无法做出能与之媲美的黑釉兔毫盏。这些窑口的窑工们于是另辟蹊径,用人为描绘的形式来制作类似的兔毫盏。遇林亭窑“描金、银彩”黑釉瓷器就是这种技术创新的结晶。
其装饰技法是用软笔类工具蘸金银彩料绘就图案,经低温烘烧而成。题材主要有文字、山水图、花鸟图及纯线条装饰,既有工笔之规整,也有写意之洒脱,给人以华贵典雅之感。在满足宋代文人墨客点茶、斗茶所需的同时,也增添了品茶休闲的乐趣,蕴含着人们对自由洒脱生活的追求,因此一经问世,就备受世人喜爱。
武夷山市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黑釉描金“寿山福海”瓷盏,口径11.5厘米,底径7.3厘米,高6厘米左右,器内留有描金痕迹,等距分布绘有“福寿东海”4字,为国家一级文物。因年代久远,遇林亭窑传世、出土的黑釉盏,多数鲜亮颜色都已脱落。可以想象,如果金银彩未失,明亮闪闪的金银色与乌黑透亮的黑釉明暗相衬,阴阳互生,亦真亦幻,该是多么精美。
描金银彩瓷盏的烧制,不仅受黑瓷烧成率低的影响,还要求创作者有扎实的瓷绘技艺,只有经过多年练习,才能笔法娴熟、勾勒细腻,因此遇林亭窑的完好产品极为罕见。日本根津美术馆——德川美术馆编纂的《天目》一书中,有一件描金彩“寿山福海”,书写有朱熹的“武夷棹歌”诗句,说明早在宋代,遇林亭窑产的精品就开始用于外销、走向世界。
遇林窑描金银彩瓷盏的发现,让掩埋在历史烟尘中的明珠,重新放出熠熠光彩!《中国陶瓷史》称赞遇林窑“寿山福海”瓷盏是表达祝福意味的传世作品。它集深厚的人文意蕴与高超的制瓷技术于一体,把福建人的生态美学智慧飘然融入茶盏里,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茶香四溢的宋代《武夷山志》。
中国瓷器中有一种罕见的金银彩绘瓷盏,宋代流传到日本后,被称为“金彩天目”,奉为国宝。人们一度认为这是福建建窑的产品,直到遇林亭窑的发现。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