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福建人的情致与匠心,见证中国千年文脉的风雅之“福”
福建博物院藏有一件清代牙雕臂搁。臂搁为象牙质,雕刻了16名神态各异、正在嬉戏玩耍的孩童,他们天真顽皮、活泼好动的天性被生动逼真地刻画出来,令人心生怜爱。中间一棵枝干遒劲有力、叶蔓婉转多姿、果实累累的葡萄树,又巧妙地将众多孩童合理区隔,使得作品繁而不乱,错落有致,体现了超乎一般的匠心和技艺。
古时候人们用的是毛笔,书写格式自右向左,稍不留意衣袖就会沾到字迹。于是,聪明的明代文人发明了臂搁。在烈日炎炎的夏天,挥毫泼墨时将臂搁枕于臂下,一来可防止臂上汗水洇纸;二来臂搁一般是竹制的,竹子性凉,有祛暑功效,可得一时清爽。
臂搁在文房用品中属于锦上添花的东西,只有那些有情趣、有经济能力的人才会使用、收藏它,所以说臂搁是书房里的奢侈品。象牙臂搁更是罕见,清朝雍正、乾隆年间才开始流行,且大多是皇宫御用品。
清朝时福建民间能出现这样的牙雕臂搁,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福建科举自宋代以来长盛不衰。清初将全国推行科举之省份划分为大、中、小省,福建被列为科举大省,这是福建长期以来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清代福建人参加科举热情极高,福州贡院自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兴建后屡加扩治,福建在康熙年间“每科应试,多至万人”,每逢乡试,来自全省各地的上万名应试者及其家属、随从云集福州,热闹非凡,犹如过年过节一般。这一盛况甚至感染了乾隆皇帝,他于乾隆九年(1744年)特赐御书匾、联各一副进行表彰。据统计,清代福建中举人数共9967名。
得益于深厚的文化积淀,福建还出现了许多科举家族。科举家族是指直系五代内与同父兄弟中,至少考出一名进士及一名举人,或者至少考出三名举人的家族。明代福建先后出现这样的科举家族共679个,最长者绵延了九代。必要的经济基础、良好的家风、深厚的家学,以及地方良好的教育条件,是科举家族形成与延续的主要原因,这大概也是牙雕臂搁能在福建民间出现的原因吧。
如今,经由岁月裹洗,牙雕臂搁依然呈现出柔和的光泽,浸润着书卷气质和翰墨之香,镌刻着谦谦君子的超然风骨,彰显福建人的情致与匠心,见证着中国千年文脉的风雅之“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