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产自被誉为“福窑”的德化窑,出自明代“东方瓷圣”之手
福建博物院藏有一件文昌白瓷坐像,是明代德化窑瓷塑大师何朝宗的作品。文昌身着宽袖长袍,头戴官帽,腰束玉带,右手执玉如意,左手藏于袖内,垂扶于左膝。整体人物形象端庄稳重,气韵生动,衣褶线条自然流畅。尤其是上唇的胡子,惟妙惟肖,就像是自己长出来的。这是怎么做的呢?原来,当时的工匠在制作塑像时就在它的上唇留了小孔,待上釉烧成后,再将胡须装插于小孔,然后加以粘结而成。
文昌又称文昌帝君,相传为中国古代学问、科举士子的守护神。“北有孔子、南有文昌”,明代“天下学宫皆立文昌祠”,清代每至农历二月三日文昌帝君生日,都要由朝廷派官员前往祭祀。对文昌帝君的崇拜,是对开智慧、利考试、旺功名的追求,是古时福建人诗书传家、文化立省、读书报国精神的具体体现。
德化窑位于福建泉州市德化县,宋元时已是著名的民窑之一。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到达泉州港,在游记中提到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
明代是德化窑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成功烧制了白瓷,瓷器质地洁白,釉色匀称,光泽莹润,如脂似玉。万历十四年《泉州府志》记载:“白瓷器,出德化程寺后山中,洁白可爱。”德化白瓷销售范围遍及世界各地,尤其深受当时欧洲贵族阶层喜爱,他们赞誉德化白瓷是“象牙白”“中国白”。
在德化窑瓷塑艺人中,知名度最高、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何朝宗。何朝宗,德化县人,约生活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他吸收了泥塑、木雕和石刻造像的各种技法,博采众家之长,创造出“捏、塑、雕、刻、刮、削、接、贴”八字法诀,人物造像衣服褶痕的自然下垂以及临风飘拂的质感,令人惊叹,将瓷塑艺术推到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被誉为“东方瓷圣”。
何朝宗瓷塑作品中又以观音数量最多、最为传神,有一股巨大而又无形的气场,给人舒坦神怡的感觉,堪称“东方的维纳斯”。德化窑中,观音、文昌以及妈祖白瓷造像的长盛不衰,正是福建人幸福观的体现。
千百年来,德化窑源源不断地为全世界送去精美的瓷器作品,将东方艺术之美、福建文化之“福”播撒到五湖四海。清末民初的陶瓷学家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把德化窑称为“福窑”,他写道:“后制者出德化,色甚白,而颇莹亮,亦名福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