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火绵延1500多年,许多产品专供出口,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建博物院藏有一个元代磁灶窑绿釉褐彩瓶,这件瓷瓶在装饰花纹、造型和色彩上带有显著的异域特色。这是因为位于福建泉州晋江的磁灶窑在宋元时步入黄金时期,从内销民窑一跃成为外销陶瓷基地。
磁灶窑历史悠久,始于1500多年前的南朝。经考古调查发现,磁灶境内共有南朝至清代窑址26处,共同构成了磁灶窑庞大的窑系,至今窑火不断。
磁灶窑的产品在国内发现较少,但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多有发现,印证了史料记载的“甚饶足,并过洋”,“饶足”说明量多,“过洋”即是外销。其产品在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各国均有发现,在“南海Ⅰ号”沉船、“华光礁Ⅰ号”沉船以及东南亚海域的多艘沉船上也都有磁灶窑产品。
磁灶窑出产青瓷、黑瓷和绿釉陶器等,胎体大多较粗,制作古朴,注重实用性,艺术方面没有过多的讲究。在沉船上发现的磁灶窑产品很多底部写着墨书,经海水浸泡几百年依然没有褪色。这是因为磁灶窑陶器胎质粗松,就像宣纸一样,书写的墨水渗入到胎质里,不易褪色,墨书多是姓或名,比如“黄”“李大用”等,用来区别货物主人。
磁灶窑的产品在国内发现较少,但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多有发现,印证了史料记载的“甚饶足,并过洋”,“饶足”说明量多,“过洋”即是外销。其产品在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各国均有发现,在“南海Ⅰ号”沉船、“华光礁Ⅰ号”沉船以及东南亚海域的多艘沉船上也都有磁灶窑产品。
磁灶窑出产青瓷、黑瓷和绿釉陶器等,胎体大多较粗,制作古朴,注重实用性,艺术方面没有过多的讲究。在沉船上发现的磁灶窑产品很多底部写着墨书,经海水浸泡几百年依然没有褪色。这是因为磁灶窑陶器胎质粗松,就像宣纸一样,书写的墨水渗入到胎质里,不易褪色,墨书多是姓或名,比如“黄”“李大用”等,用来区别货物主人。
磁灶窑产品种类繁多、器型丰富。生活日用器中有碗、盘、盏、碟、盆、瓶、灯、枕等;陈设器有炉、香熏、花瓶、花盆、动植物模型等,还有腰鼓、扑满、鸟食罐等器物;建筑材料有装饰板等。其中,黄釉铁绘花纹大盘、军持、青釉碟是专供外销的产品。军持是梵语的音译,是云游僧人、教徒随身携带的供洗涤或饮水的一种带嘴水瓶。
随着华侨的迁移脚步,制瓷技术也传到南洋各地,促进当地陶瓷业的发展,例如菲律宾米岸烧制的“文奈”瓷器,就是磁灶吴姓华侨传授的。直到近代,仍有众多华侨在海外操营此业,传授技艺。2006年,磁灶窑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磁灶人利用先辈的经验,烧出了现代的釉面砖,实现了产业转型。他们以烧制建筑陶瓷见长,建材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外墙砖产量占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二,琉璃瓦几乎垄断全国市场,成为中国五大建筑陶瓷生产基地之一。从古至今,磁灶窑烧制的都是最日常的用品,很少有奢华的用具,满足了许多国家、无数人民最基本的需求。朴实的磁灶窑代表的是朴实的生活,也是最美好幸福的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