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1965年,位于福州北郊莲花峰的五代闽国国王王延钧妻子刘华的墓葬中,发掘出3件孔雀绿釉陶瓶,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孔雀绿釉类器物。这3件陶瓶器型硕大,高近80厘米,釉色新颖,造型独特,像是竖立的橄榄。口径和底径都只有10多厘米,腹部直径却有40多厘米。
瓶子表面施有一种间于蓝、绿之间的釉色,釉层较厚,学界将此种釉色习称为“孔雀蓝釉”或“孔雀绿釉”。这3件陶瓶无论是釉色、造型还是纹饰,在我国此前考古发掘中从未发现,不像是我国古代窑口的产品。研究人员认定,这3件陶瓶的产地应是西亚波斯地区,时代为9世纪前后。
这些精美的西亚陶器是如何来到中国的呢?这与当时福建发达的海外贸易有直接关系。8世纪以后,由于唐朝与西域诸国之间政治关系复杂化,“陆上丝绸之路”几乎中断。安史之乱后,中国外贸中心逐渐南移,“海上丝绸之路”开始蓬勃发展。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具有海外交通的天然优势。尤其是当时第一代闽王王审知雄才大略,非常重视海外贸易。
王审知认为福州港距海太远,多处水道狭窄,不利于大船通过,于是决定开辟甘棠港,形成甘棠港、福州港、泉州港鼎足而立、福建海岸线全面开放的鼎盛局面。王审知还“招徕海中蛮夷商贾”,发“蛮舶”到海外经商,福州海外贸易呈现“填郊溢郭,击毂摩肩”的繁荣景象。刘华墓出土的这3件孔雀绿釉陶瓶,见证了唐末五代时期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兴旺发达。
值得一提的是,刘华墓中还发现了3件石雕覆莲座,均为扁圆形,中间凿圆孔。由于刘华墓被盗,墓内器物被移动位置,这3件石座的用途不明。孔雀绿釉陶瓶被发现后,人们才恍然大悟:孔雀绿釉陶瓶奇特的造型导致它们稳定性很差,石雕覆莲座是陶瓶配套的底座,3件陶瓶在刘华墓中作为“长明灯”使用。
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为全人类创造了源源不竭的福祉。现今,古老的丝绸之路正重新焕发青春的风采,美丽的福建也正勇立潮头,昂首阔步,全方位推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继续为世界人民创造更多的丝路之“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