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结欧亚大陆文明之镜” 历经千年 净白如银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这句话不仅是千古名言,也说明了铜镜在唐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唐玄宗李隆基因八月五日是自己的生日,将这一天定为“千秋金鉴节”,规定每逢这一天,全国上下都要铸造铜镜,作为礼物相互赠送。
从最早有考古发现的齐家文化到清末4000多年中,铜镜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金属器物中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实用器物。唐朝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手工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唐代铜镜的形式也冲破了传统的圆形模式,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方亚字形及有柄形等新的镜式,清新明朗,流畅华丽。李白有诗《代美人愁镜》:“狂风吹却妾心断,玉箸并堕菱花前”,写的正是菱花镜。
那么,唐代的镜子们都长啥样呢?福建博物院收藏有一组唐代铜镜,是唐代铸镜水平的代表之作。光听名字你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大唐盛世之美:八弧双鸾对舞喜鹊衔绶纹铜镜、海兽葡萄纹铜镜、珍禽瑞兽葡萄纹铜镜等等。
唐代铜镜背面的图案主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瑞兽禽鸟,以孔雀、喜鹊、鸳鸯、鸾鸟、鹭鸶、鹦鹉居多,富有明快活泼的自然气息,寓意吉祥如意。
另一类是表现域外题材的海兽葡萄纹。葡萄自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中国引种成功后,唐代已经广泛种植。因其硕果累累、紧密相连,葡萄被赋予了“多子多福”的隐喻,葡萄纹饰也流行开来,葡萄纹镜因而有“凝结欧亚大陆文明之镜”的美誉。
这些唐代铜镜虽然历经千年,依然色泽光亮,净白如银,这是因为唐镜锡和银的合金比例加大,使镜面更加光洁,映影更加清晰。可以说,唐代铜镜造型新颖多变,纹饰丰富清新,工艺精湛娴熟,展现出富丽堂皇、绚烂多姿的风采。
铜镜纷繁华丽的纹饰寄托了古人对吉祥如意、安宁康健的向往,铜镜本身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古人认为铜镜可以代表明察正直,人们称颂官吏清明、断狱公正为“明镜高悬”。铜镜还代表相聚团圆,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破镜重圆”的故事。
可以说,小小的一面镜子早已渗透到了从古至今福建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可以“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更具有照见我们内心世界的文化魅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