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闽人事死如生的习俗和海洋生活文化,碰撞出了船形陶灶
人生在世,不过衣食住行。古人讲究事死如生,死后长眠,衣食住行依然样样不能少。若要食得好,那就离不开一个好灶台。所以早在汉朝时期,就开始流行用陶质炉灶模型作为随葬品。
1957年,福建建瓯小松乡木垱村一座距今1500多年的南朝墓葬中,出土了一个青釉灶,样子像半只小船,灶口砌有挡火墙,灶口、灶边各立有一个女仆陶俑。灶面上放着一口锅、两个罐子,灶边的女仆双手做出端锅的姿势,造型生动逼真,充满生活气息,让我们看到1500年前福建先民在厨房烧火煮饭的情景。专业的灶台设施,专门的人员分工,也让我们看到袅袅炊烟中,福建饮食文化的活色生香、源远流长。
“民以食为天”,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火塘遗迹,是最原始的灶。商代时期,灶基本定型。《汉书·五行志》称“灶者,生养之本”。西汉中晚期,随葬灶基本成为定制,并普及到了全国。从灶形上来看,有长方形、圆形、马蹄形、拱形等,从胎质和釉色上看,有灰陶、红陶、绿釉陶、覆彩陶等。灶面装饰有鸡、鸭、鱼、鳖等各类食物以及碗、盘、刀、钩、铲、勺、瓢等炊具。
不同地方出土的陶灶映射出古时候各地不同的饮食文化。如洛阳一带的灶面是长方形的,而建瓯出土的是船形陶灶,这是当时福建人濒海近水的生活环境投射到了饮食文化上。古闽人以狩猎、捕鱼为生,熟习驾船,《汉书·严助传》提到当时闽越土著:“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这些细致的描写,印证了福建先民的饮食文化有别于中原地区。挡火墙、排气孔等设施,也展现了炊具改良方面的成果。
这件青釉灶也是随葬制度世俗化的表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温饱之“福”的向往和对灶神的信仰。灶神由起初的“主饮食之事”,逐渐演变为到人间监督善恶之神。直到现在,民间还在过小年时祭祀灶神,贴灶君新像、吉祥条幅,祈求家业兴旺。
如今,家家户户基本都是现代化的厨房电器,然而,不论厨房设施如何变化,“柴米油盐酱醋茶”一直是永恒不变的生活主题,烹煮洗刷看起来虽不过是鸡毛蒜皮之事,却牢牢维系着万千家庭的根本福祉。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