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与“五德”的象征,战乱年代的心灵寄托
古代人民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样的呢?无非是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无灾无患。具体到每个人的生活中,也许就是院里喂鸡,圈里养猪,水中有鸭,池塘有鱼,耕田有牛,山坡有羊。这些美好的愿望最终都融汇到福文化的澎湃潮流中,反映到艺术上,就是我国劳动人民擅长用各种动物作为陶瓷的装饰。
鸡首壶是其中的佼佼者。顾名思义,鸡首壶就是把壶嘴捏成鸡头的形状,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的东吴,诸葛亮舌战群儒说到口干舌燥的时候,说不定就是随手拿起鸡首壶倒的酒,润的喉,再把一个个东吴名士骂到呆若木鸡。
1978年,福州市省二轻机厂一座南朝墓葬中出土了青釉鸡首壶,高27厘米、底径12.3厘米。长颈、丰肩、扁鼓腹,壶口捏塑成鸡首形状,通体施釉均匀,造型优美,现收藏于福建博物院,为国家二级文物。从东汉末年到隋朝的几百年间,鸡首壶盛极一时,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到福建都有出土。
鸡首壶为什么会这么流行?别看在成语里,鸡的地位不高,什么手无缚鸡之力,鸡毛蒜皮,杀鸡儆猴,其实在传统的观念中,鸡是具有文、武、勇、仁、信五德的“德禽”。中国民间自古就有崇福、祈福、盼福的传统,鸡和“吉”字谐音,寓意着大吉大利,显然能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
鸡首壶出现在东吴,兴盛于两晋,也有鲜明的时代烙印。魏晋南北朝有战乱,有离乱,有厮杀,有屠杀,有饥荒,有恐慌,就是没有和平与安宁,特别是西晋永嘉之乱,差点亡国灭种,鸡首壶作为吉祥物的代表,具有浓厚的祈福意味,凸显了人们对于社会吉祥安定的极度期待。
到了大唐盛世,福文化所能依托的题材、图案、造型更加丰富,鸡首壶也就慢慢淡出历史舞台,显示了福建福文化不断变迁发展的历史面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