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礼文化”之一、日本“香道文化”的前身
西汉陶香薰,浦城临江金鸡山闽越墓出土。炉整体呈豆形,由炉身和炉盖两部分组成。炉盖遍布圆孔和几何形的出烟口,盖顶还有一个立鸟形钮,现收藏于福建博物院。
上古时期人们希望借助祖先或神明的力量驱邪避疫、丰衣足食。于是找寻与神对话的工具。由于人们觉得神和灵魂都飘忽不定、虚无缥缈,自然界除了云、雾以外只有熏烟有此特征,于是古人试图借助熏香与神、祖先联络。
但是,在以后的长期生活实践中,人们开始将薰草、古兰、郁金、茅香等香草应用于香身、辟秽、祛虫、医疗养生等许多领域,插戴香草、佩戴香囊、沐浴香汤等做法渐次兴起。古代熏香用的香料,有檀香、降真香、沉香等。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它们对细菌、病毒、害虫有明确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可见,古人认为熏香能“辟一切恶气”确有一定道理。
历代王公贵族、文人墨客对熏香更是推崇有加,认为它是颐养性情、启迪才思的妙物,进而将其作为“礼”的一种表述,成为古代宫廷和贵族居室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曹操在取得政权之前曾“禁家内不得熏香”,以示简朴。临终时遗命:“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
唐代宫廷用香豪奢,甚至科举考场都要焚香。鉴真和尚东渡时,把中国的熏香文化传到了日本。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多次提到一种熏香盛会,也就是说日本的贵族开始学习“唐人”的样子,经常举行“香会”或称之为“赛香”的熏香鉴赏会,并不断发展成为今天日本的“香道文化”。到宋代,熏香文化已扩展到普通百姓,遍及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随着熏香风气的逐渐流行,专门用以熏香的器具香薰也应运而生。考古发现证实,至迟在战国时期,一些熏炉的制作已达到了相当精湛的程度。香熏在材质与形制两个方面也经历了由单一到丰富、由简单到复杂、由单纯实用性到实用性与装饰性并重的过程。
浦城出土陶香薰,说明早在西汉时期,福建的熏香文化就已经开始流行,随着时代的进步,熏香文化也在发展。许多新型香薰已成为现代家居的装饰品之一。熏香文化的源远流长,彰显着福建人“明德惟馨”的审美观念和“香气养性”的生活情趣。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