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在青山之间,或在碧水之畔,或在闹市之中,八闽古建筑那深沉的褐色身影自成一段风华。青瓦白墙、飞檐翘角、石板深巷隔开日常琐事和车马喧嚣,围起一方古意醇厚的境界。漫步古建筑之间,就像踏进那“昨日的世界”,于泥塑彩绘、檐下灰雕前驻留,可品咂古人的智慧风雅,在庄严的静谧中屏息,或可听见岁月深处的回响。
史前遗留的各类居址、堑壕等建构遗迹;闽越时期,平面格局已相对清晰的城址、宫殿;汉唐存留的石构建筑或基址;宋元时期数量众多的石塔、石经幢、石桥和石牌坊;明清之际规模较大且具有地方特色建筑水平的古建筑……在有如历史“活化石”的八闽古建筑上,人们可以寻见闽越文化遗风、中原文化浸润、宗教文化传播、海外文化激荡等历史印记。
“硬砖瓦”筑起“软实力”,“古建筑”迸发“新光芒”。福建古建筑的“褐”不只是调色板上的一抹,它更是凝固的霞辉和星光,是风沙烙下的万千吻痕,是八闽历史捧出的陈酿,轻泛着岁月的弧光。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航拍图(资料图片)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清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市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
蔡浅厝内景(成东东 摄)
蔡氏古民居清同治六年(1867)始建,至宣统年间(1909—1911)告竣。多为旅居菲律宾华侨、清资政大夫蔡资深为其弟辈及子弟所建,现存宅第19座,书房1座,有序地分布于东西长200多米、南北宽100多米的长方形地块中,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宅第的主体多为硬山式燕尾脊、五开间大厝加两侧护屋,多幢建筑前后平行规整布局;外形似殿宇,以红砖为主要建筑材料,部分混杂白石垒砌,故得名红砖古厝;厝前铺石埕,山墙之间留出2米宽、南北贯穿的防火通道,是清晚期闽南民居建筑群落的优秀代表。
蔡氏古民居砖雕(成东东 摄)
蔡氏古民居木雕(李想 摄)
蔡氏古民居石雕(成东东 摄)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浮雕,立体感强,窗棱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书画点缀,别有一番情趣,留下较多当时名流的书画。随处可见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琢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图案古博。古民居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整个建筑群更是融合了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被誉为“闽南建筑大观园”。同时,它也蕴含着海峡两岸的共同文脉和深厚渊源。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