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八闽文物之古建褐——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 宅第民居
来源:福建省文物局 发布时间: 2024-09-02 15:23

 

或在青山之间,或在碧水之畔,或在闹市之中,八闽古建筑那深沉的褐色身影自成一段风华。青瓦白墙、飞檐翘角、石板深巷隔开日常琐事和车马喧嚣,围起一方古意醇厚的境界。漫步古建筑之间,就像踏进那“昨日的世界”,于泥塑彩绘、檐下灰雕前驻留,可品咂古人的智慧风雅,在庄严的静谧中屏息,或可听见岁月深处的回响。

史前遗留的各类居址、堑壕等建构遗迹;闽越时期,平面格局已相对清晰的城址、宫殿;汉唐存留的石构建筑或基址;宋元时期数量众多的石塔、石经幢、石桥和石牌坊;明清之际规模较大且具有地方特色建筑水平的古建筑……在有如历史“活化石”的八闽古建筑上,人们可以寻见闽越文化遗风、中原文化浸润、宗教文化传播、海外文化激荡等历史印记。

“硬砖瓦”筑起“软实力”,“古建筑”迸发“新光芒”。福建古建筑的“褐”不只是调色板上的一抹,它更是凝固的霞辉和星光,是风沙烙下的万千吻痕,是八闽历史捧出的陈酿,轻泛着岁月的弧光。

 

三坊七巷(严孙锦 摄)

 

朱紫坊建筑群俯瞰(严硕 摄)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

明至民国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市鼓楼区三坊七巷、朱紫坊

 

三坊七巷中轴南后街(林文强 摄)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八一七北路两侧、安泰河南北两岸。三坊七巷以南后街为轴线,三坊在西,自北向南依次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在东,自北向南依次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

 

三坊七巷源起于唐代,完善于宋代,至明清时期鼎盛的古老坊巷格局至今保留基本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

 

三坊七巷衣锦坊水榭戏台(王昌庶 摄)

 

建筑主体白墙黛瓦、曲线山墙、飞檐翘角,呈现出福州古厝特色鲜明的形式与美感,也是闽派建筑的标志性元素。

 

林觉民冰心故居

 

三坊七巷历代文人荟萃,自唐宋起,便一直是福州地区士大夫、富绅之家的聚居地。尤其近代以来,三坊七巷名人辈出,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对中国近现代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其代表有林则徐、沈葆桢、林旭、严复、林觉民、冰心等,他们在虎门销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不禁让人感叹“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的深刻含义。

 

朱紫坊毗邻安泰河(李鹏梅 摄)

 

朱紫坊位于津泰路南,旧名三桥,因宋代居住于此的通奉大夫朱敏功兄弟四人皆登仕榜,满门朱紫而得名;坊内名人有清代水师管带方伯谦、海军耆宿萨镇冰、中山舰舰长萨师俊等。坊巷之中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民居建筑和庭院园林,街巷格局完整,被誉为“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