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在青山之间,或在碧水之畔,或在闹市之中,八闽古建筑那深沉的褐色身影自成一段风华。青瓦白墙、飞檐翘角、石板深巷隔开日常琐事和车马喧嚣,围起一方古意醇厚的境界。漫步古建筑之间,就像踏进那“昨日的世界”,于泥塑彩绘、檐下灰雕前驻留,可品咂古人的智慧风雅,在庄严的静谧中屏息,或可听见岁月深处的回响。
史前遗留的各类居址、堑壕等建构遗迹;闽越时期,平面格局已相对清晰的城址、宫殿;汉唐存留的石构建筑或基址;宋元时期数量众多的石塔、石经幢、石桥和石牌坊;明清之际规模较大且具有地方特色建筑水平的古建筑……在有如历史“活化石”的八闽古建筑上,人们可以寻见闽越文化遗风、中原文化浸润、宗教文化传播、海外文化激荡等历史印记。
“硬砖瓦”筑起“软实力”,“古建筑”迸发“新光芒”。福建古建筑的“褐”不只是调色板上的一抹,它更是凝固的霞辉和星光,是风沙烙下的万千吻痕,是八闽历史捧出的陈酿,轻泛着岁月的弧光。
福州华林寺(陈成才 摄)
华林寺大殿
宋
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市鼓楼区华林路78号
华林寺大殿用材粗巨,一改南方建筑婉约秀美之印象(陈成才 摄)
华林寺大殿位于福州市屏山南麓。创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初名越山吉祥禅寺,明正统间改称今名。原有建筑布局大部废毁,现仅存大雄宝殿。大殿原构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八架椽屋前后乳状对四椽松,平面略呈方形,单檐九脊顶,全高12.8米。斗拱用材特大,斗底作皿板形,梁、状、前檐阑额均为月梁造,梭形柱,不施普柏枋。按有确切年代木构古建筑的时代排名,大殿名列全国第七位;若按地域划分,则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堪称木构建筑“活化石”,是研究唐、宋间古建筑构造及其演变的珍贵实物资料。
华林寺大殿梁架(陈成才 摄)
由于地理、气候的相对孤立以及地势条块的明显分割,福建建筑与北方建筑相比,在建筑手法的发展演变上存在着相对的“滞后”,但也因此保留下许多中原地区消失不见的早期手法。如华林寺大殿,其在两山中柱铺作所用的长达两椽架的大昂、单栱素枋重复叠置的扶壁拱、前后檐及两山方向普遍使用丁头拱等,这些做法在日本法隆寺金堂(607年)、唐招提寺金堂(750年)等建筑中均有,而在国内现存最早的南禅寺正殿、佛光寺大殿中却已找不到遗留。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