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选介(二)
来源:福建省文物局 发布时间: 2025-09-10 10:02

永泰县嵩口镇

唐中期以后,永泰嵩口逐渐成为闽中的一个重要的人口集聚地。

嵩口依山傍水,是镶嵌在逶迤的戴云山东麓的一颗明珠,大樟溪和长庆溪在此汇流,形成一个漂亮的弧形河湾,古镇就位于河湾之内,处于三面绿水环绕之中,形似肚兜,故称作“八卦地”。

古镇水陆交通便利,与周边地区相联系的古干道四通八达,水路船运以嵩口为终点,在明末清初就成为四县八乡的物资集散地。古镇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相对集中,保存完好。近百座古民居建筑以其清丽典雅、别致内蕴的布局和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经济作用的完美结合。庙宇、堡寨、民居院落、园林庭院等各种类型的建筑形成内涵丰富的街巷里坊,用形式各异的封火山墙、牌楼拱券、屋顶梁架、牌匾题字形成了特征鲜明的建筑文化,建筑色彩为白墙灰瓦,建筑装饰精美,木雕、石刻、石碑、古井等展示了先人高超的技艺。

现存有保存完好的德星楼下码头和直街、横街、米粉街、关帝庙街上的旧商铺,数百米长的古街仍保留有古铺前店后宅的建筑形式。自古文风鼎盛,造就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名人,如月洲有“父子六人六进士,五子同朝,祖孙三代十八条官带”的科举辉煌,更有爱国词人张元幹、传奇人物张圣君等。

嵩口古镇(嵩口镇人民政府 供图)

 

邵武市和平镇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设和平分县于此,辖5乡15都353村,素为邵武的一大集镇。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建的城堡,辟有8个城门,至今尚存东、北、西三座城门及东、北两座高20余米的木构三层谯楼。

保留的传统街道有“旧市街”“东门街”“赵钱街”,连接着近百条纵横交错呈网络状的巷道,临街的建筑多为前店后宅,古色古香。镇内,昔日的分县丞署、和平书院、旧市义仓、谢氏庄仓和延喜宝庵、大华庙、天后宫、万寿宫、三仙宫、黄氏峭公祠、赵氏宗祠、廖氏宗祠、丁氏家庙、岐山公祠、岁进士牌坊、过街楼、聚奎塔、天主教堂、旧市三禁碑,以及廖氏大夫第、黄氏大夫第、李氏大夫第、司马第、郎官第、李氏贡元宅等100余座明清民居,无不浸染着浓重的传统文化风采,又具有强烈的时代印记。傩舞、三角戏、茅担舞、烛桥、人灯等民间艺术独具特色,元宵节舞龙、张灯、“擎菩萨”,八月初五傩祭与摆果台等民间活动丰富多彩,文化积淀深厚。传统产品观星茶、游浆豆腐、熏鱼干及和平鲤鱼、田螺、包糍等,名不虚传。

和平镇赵氏宗祠(邵武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供图)

 

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

培田村位于连城县西南部,是古汀州府往连城、永安、龙岩的交通要道。宋末建村,明清时期已成为重要驿站、商埠。迄今整个村落仍较完整地保留有一条千余米长的明清时期街道及与古街平行的两条幽深巷道,将全村分成了六大部分又连为一体,构成布局科学、疏密适宜、错落有致的客家古民居建筑群,总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文化底蕴深厚。

无论是官厅、进士第、衍庆堂、继述堂、务本堂、如松堂、都阃府、敦朴堂、双灼堂等30多幢大型官宅民居,济美堂、衡公祠、久公祠、文贵公祠等21座精美的祠堂,南山书院、容膝居等6处供男女老少读书的私家书院,还是2座跨街的牌坊——圣旨坊、恩荣坊和文武庙、天后宫、般若堂等4座庵堂庙观,以及颇有特点的工匠房等,每处皆设计精巧,工艺精湛。村间每年的庙会、灯会和十班、汉剧、楚剧、木偶、武术表演与方圆十三坊的大型“游公太”民俗活动,无不百花纷呈;甜酒、米冻、白鸭、三黄鸡、炆盆肉、芋子包、胡辣汤、涮酒等,亦颇有特点。

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连城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供图)

 

南安市石井镇奎霞村

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奎霞林氏先人南下定居此地、繁衍生息,后部分出洋谋生。侨属占人口90%,奎霞是著名的侨乡。历经近800年,奎霞村落格局、传统要素依然延续发展。保留的传统街巷以奎霞古街为主轴线,青年巷、大祖巷、水关巷等沿奎霞古街两侧错落接续,形成了古村落的街巷交通体系,曲折有致。

林氏宗祠、林文质故居、代庵大厝、四祧大厝、远胜大厝、应源楼、绍东楼、泉胜楼、蔚萱楼、春晖楼、江星楼、怡安居、柳姑楼等100多座清、民国、建国初期的闽南及南洋特色建筑,气势恢宏、内涵丰富。散布村内的古寺、古井、古渡、盐仓遗迹、土楼遗址等,增添了奎霞村的历史厚重感。搓盐、围网、破蚝等民间技艺异彩纷呈,元宵听香、七月普渡、上元巡境、年兜跳火等节庆习俗丰富多彩,奎霞糕仔和海带、紫菜、牡蛎、鱼、虾、蟹等产品干货蜚声遐迩。

奎霞古村(南安市文物保护中心 供图)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