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文物】福建省可移动文物选介·元明清
来源:福建省文物局 发布时间: 2025-08-15 17:54

元龙泉窑青釉褐彩双耳衔环瓷瓶

元龙泉窑青釉褐彩双耳衔环瓷瓶,收藏于南平市博物馆,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元龙泉窑青釉褐彩双耳衔环瓷瓶

该瓶通高26.5厘米,腹径14.9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8.8厘米。微侈口,长颈,椭圆形腹,圈足微外撇。颈部堆贴一对兽面形长方耳,挂不动圆环。颈部、腹部有明显的接痕,施青釉,釉层厚润,釉色青灰中泛绿,釉面有冰裂纹,青釉下饰褐色斑彩。足底露胎,胎色浅灰。

青釉瓷瓶饰以褐彩是一种釉下装饰,最早出现于西晋后期越窑,东晋盛行,元代龙泉窑亦很普遍,日本学者称之为“飞青瓷”。瓷瓶造型仿青铜器,是龙泉窑元代典型器。

 

元尖拱形飞天景教石刻

元尖拱形飞天景教石刻,收藏于泉州市博物馆,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元尖拱形飞天景教石刻

石刻通高51.5厘米,通宽55厘米,厚9厘米。青石质,尖拱形,单面浮雕。有雕刻边框线,石刻正中雕一对带羽翼的飘带飞天,双手合捧持一“圣物”,“圣物”似莲台,莲台底下带柄,莲台上有一朵祥云,祥云承托一朵盛开的莲花,莲花上立一个大十字架。飞天头戴冠,冠顶有一小十字架,身披飘带,手臂裸露,背上长有双羽翼,飘在如意云海中。该石刻雕饰丰富、精美,飞天衣饰线条流畅、自然。

元尖拱形飞天景教石刻原砌于泉州城东北郊后茂社区魏姓村民屋后墙上,是元代泉州宗教文化繁荣发达的重要物证。

 

明漳窑五彩太极龙凤纹瓷盘

明漳窑五彩太极龙凤纹瓷盘,收藏于漳州市博物馆,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明漳窑五彩太极龙凤纹瓷盘

这款瓷盘于明代制造,通高6.0厘米,口径31.3厘米,底径15.5厘米。圆唇,敞口,浅弧腹,内直外斜式矮圈足。灰白胎,施白釉,足、底粘砂。内壁口沿下用红彩绘八卦纹,腹部用黑彩勾勒龙凤祥云图案,用绿彩填色,内底红彩双弦纹内用红彩描绘天干地支和“太极”文字纹。

该瓷盘做工精美,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寓意深远,是明漳窑五彩瓷器的典型代表作。

 

明德化窑何朝宗塑观音立像

明德化窑何朝宗塑观音立像,收藏于福建博物院,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明德化窑何朝宗塑观音立像

该立像通高50厘米、底径14.5厘米。观音赤足立于云座上,头正面饰三宝莲花,结高髻,上覆巾垂肩。面容端庄丰润,微含笑意,呈俯视状。身着广袖通肩大衣,袒胸垂挂璎珞,双手戴镯,交叉置于腹前,下着长裙,衣褶随风飘动,文静慈祥,娴静若思。通体施象牙白釉,釉面纯净莹亮,如脂似玉。胎体厚重,内空,座底露胎,胎洁白细腻。背部印有小篆“何朝宗”葫芦章及“宣德”方章。

何朝宗(1522—1600年),又名何来,明代瓷塑工艺大师,福建德化白釉瓷雕风格的创始人。他的瓷雕作品吸收泥塑、木雕和石刻造像的各种技法,结合瓷土特性,取众家之长,形成别具一格的“何派艺术”。他的作品以达摩、观音、罗汉等佛教人物为主,发挥传统雕塑“传神写意”的长处,微妙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既简明概括,又生动形象,富有神韵,展示出其高超的制瓷技能。何朝宗的雕塑以造型美和胎釉材料的质地美结合而取胜,带名款的瓷塑像以德化窑居多。德化窑是福建古代重要外销瓷之一,明代以烧白瓷著称,胎釉浑然一体,光润如玉,故被称为“象牙白”“猪油白”“中国白”等,是当时中国白瓷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无论是烧制技术,还是瓷器质量和工艺水平都达到一定的高度。

该立像工艺精湛,比例准确,作者继承了唐代表现佛像艺术的绘画风格,加以德化瓷细腻的质地和独特的“象牙白”,将观音静美柔曼、朴素典雅的风韵展露无遗,形神兼备,充满艺术魅力。

这件观音立像款纪明晰、技艺高超娴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清漳窑米色白釉刻花牡丹纹觚

清漳窑米色白釉刻花牡丹纹觚,收藏于漳州市博物馆,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清漳窑米色白釉刻花牡丹纹觚

该文物口径18.6厘米,足径13.5厘米,通高35.5厘米;喇叭口,尖圆唇,长腹直筒,中部鼓圆,刻划牡丹花纹,上下各饰两道弦纹。腹底外撇出棱,矮圈足,呈两层台状,足跟刮釉露胎,呈淡褐色,足内满釉。足底内心阴刻印章纹篆书年号款“大清乾隆年制”,阳文。浅灰胎,胎质厚重,胎体致密。外施米色白釉,釉面莹亮,开细小冰裂纹。器内壁施釉至颈部,以下未施釉,露胎处可见明显轮修制作痕迹。

此件漳窑觚器造型仿铜器,腹部鼓凸处用纤巧灵活、自然飘逸的线条刻画出牡丹纹饰,使器物显得古朴隽秀,加上“大清乾隆年制”纪年款,使器物显得弥足珍贵,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和研究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