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文物】福建省可移动文物选介·宋朝篇
来源:福建省文物局 发布时间: 2025-08-07 17:39

北宋寿山石雕虎

北宋寿山石雕虎,收藏于福建博物院,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北宋寿山石雕虎

此寿山石虎,长11厘米,宽4.7厘米,高7.5厘米。寿山老岭石材质,青黄色,虎呈卧式,大口紧闭,头右侧双目圆睁,两前爪盘迭,虎身数道双线纹装饰虎毛,尾巴右向前弯曲贴于右后爪边。整体造型流畅,雕刻技法简练,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1974年,福州市新店公社战坂大队西陇生产队在村北胭脂山平整土地时发现石构古墓一座,据此墓规制及随葬品情况分析,该墓可能是闽王王审知的后代。寿山石虎即为墓中随葬器物。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虎为兽中之王,是威严与权势的象征;此外,虎被人们认为是吉兽,可以镇宅驱邪。在古代的墓葬中,常将虎绘于墓壁、墓门之上,或制成虎俑作为随葬品,以达到镇墓驱邪的效果。

这件雄健威猛的寿山石雕虎,造型和细部刻画都很到位、传神,是研究、欣赏宋代寿山石雕的珍贵实物资料,从中可以窥见宋代寿山石雕的艺术风貌和发展水平。

 

北宋青白釉刻划莲纹带盖瓷温壶

北宋青白釉刻划莲纹带盖瓷温壶,收藏于将乐县博物馆,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北宋青白釉刻划莲纹带盖瓷温壶

这件温壶是成套出土的,下方有一温碗与其配套使用,通体施青白釉,釉色青中泛白,具有玉的质感,胎质细腻,有一曲柄,细流,底部为圈足,造型典雅。

温壶,又称“注子”,是隋代出现的一种酒器。唐代早期为盘口、短颈、圆筒形或者六角形的短直流、曲柄、身形较矮、鼓腹、假圈足。温壶在唐代中晚期大量流行,基本取代了鸡首壶和凤首壶等。到了宋代,温壶的器身渐高,通体多压4到6条瓜棱,流逐渐变得细长微曲,曲柄高于壶口,平底转变为圈,整体器形修长秀美,并且多有温碗配套使用,温碗要稍大于注腹,里面盛放热水用来温酒。

 

宋琴式澄泥砚

宋琴式澄泥砚,收藏于南平市博物馆,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宋琴式澄泥砚

砚通长22.4厘米,通宽11.1厘米,通高3厘米。砚面如古琴式,砚首七个星点如弦桩,砚池呈长椭圆形,前深后浅,后视有三足。全砚呈灰白色,质地细致坚硬。底部中间戳印篆书“三堂”二字。

该砚于1992年4月在南平市区水东大桥附近的基建工地上一座砖构双室卷顶墓出土。当时这方琴式澄泥砚被层层淤泥包裹,出土后经过清理,发现它还残留有墨迹,应为墓主人心爱之物,死后随葬入土。墓内还发现有黑页岩抄手砚一方,长柄方形照子和葵边铜镜各一件,没有发现墓志铭,仅见一方砖制地券,字迹已模糊不清。其墓葬形制为闽北宋墓常见,出土随葬品均与宋代器物相吻合,因此这方琴式澄泥砚当属宋代之物。

澄泥砚是中国传统书法用具之一,始于汉,盛于唐宋,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从唐代起,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并称为“四大名砚”。澄泥砚使用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因此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而且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媲美的特点,前人多有赞誉。今日所见古澄泥砚极为稀少,上品更是难求。

 

宋建窑酱黄釉盏

宋建窑酱黄釉盏,收藏于南平市建阳区博物馆,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宋建窑酱黄釉盏

此盏通高6.74厘米,口径12.73厘米,足径4.09厘米,重257.24克。深腹,小圈足,灰黑胎,胎体坚致,口沿有一处微小伤。下腹部近足处旋削一周,外腹部有明显轮旋痕。釉色一半乌黑如漆,一半呈茶叶末色,口沿釉稍薄,腹下部釉较厚,底部露胎。玻化程度较高,釉面光亮但不刺眼,给人以宁静庄重之感。口沿至建盏底部带着茶叶末一样星星点点的细碎斑纹。

这款宋建窑酱黄釉属于杂色釉中的佳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由于其特殊的釉面,更显得珍贵。

 

宋白釉堆塑蟠龙纹带盖瓷瓶

宋白釉堆塑蟠龙纹带盖瓷瓶,收藏于三明市博物馆,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宋白釉堆塑蟠龙纹带盖瓷瓶

此瓶口径10.8厘米,底径9.3厘米,腹围49.1厘米,通高33.2厘米。盘口,口沿外卷,长束颈,溜肩,长弧腹,圈足。带盖,盖呈笠帽状,圆顶钮,帽面三阶式,帽檐外卷。器身近肩部堆塑一支蟠龙,五官刻画清晰,火焰纹围饰,腹部刻有六道纵线呈瓜棱状。内外壁施白釉,足无釉。釉质温润,器型规整,纹饰刻画生动。

蟠龙瓶是瓶的一种式样。明器。因瓶的颈、肩处堆塑一条蟠龙,故名亦称“扳依瓶”或“招魂瓶”。常见于宋、元、明各代。

 

鎏金银“踏莎行”人物故事八角杯

鎏金银“踏莎行”人物故事八角杯,收藏于邵武市博物馆,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鎏金银“踏莎行”人物故事八角杯

该杯银质,口径8—9.5厘米,底径2.8—4.2厘米,高5.5厘米,通体鎏金,八角口,卷沿,深腹,八角足,器内近口沿处錾刻弦纹、卷草图案一周,杯心錾刻《踏莎行》词一首,纵向楷书,共十行,錾点成字,每行字数不等,计六十一字。器外壁分八面开光,每面分上中下三格。上格錾刻卷草、金子芽图案,下格錾刻如意头、卷草图案,中格较大,分别压印凸花画面,有人物、花卉、房屋、骑马出行等场景。杯足外錾刻弦纹、卷草图案。

八角杯杯心錾刻《踏莎行》词

此杯1980年于邵武水北镇庵窠窖藏出土。邵武故县老鸦察山庵窠位于县城东北六里处,南距屯富溪约二里,因传说该地古代有一所尼姑庵,故名“庵窠”。1980年9月,县农科所在该处平整场地时,在一处古代建筑基址内距地表深约2米处,发现一处宋代窖藏,出土银器140余件,铸造精美,完好如新。种类以饮酒使用的杯、盘为主,工艺上使用了模压、捶打、錾刻、鎏金等技术,堪称我国古代文物中美妙绝伦的工艺佳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