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石器时代晚期盘状刮削器
旧石器时代晚期盘状刮削器,收藏于三明市博物馆。
旧石器时代晚期盘状刮削器
该盘状刮削器长117毫米,宽96毫米,厚21毫米,重384克。该标本材质为石英砂岩,黄褐色,外形略呈椭圆形,酷似龟背,由宽大石片作毛坯加工而成,长略大于宽,破裂面(底面)略呈浅凹,精心修理的疤痕遍布整个边缘,满器物加工。
该标本出土于万寿岩船帆洞遗址西北角第六探方的石铺地面之上,编号为99SST6⑦:01。作为万寿岩遗址最具影响力的出土文物,这件盘状刮削器,曾送往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经贾兰坡院士上手鉴定,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旧石器权威张森水先生、高星先生,著名的旧石器考古学家尤玉柱先生等均上手亲鉴过,一致称赞。
青铜时代石钏
青铜时代石钏,收藏于漳州市博物馆,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青铜时代石钏
这枚石钏于商代铸造,长8.6厘米,弧长9.6厘米,宽4.35厘米,厚0.9厘米。钏由同宽不同长的四块弧形组成一圈,此为其中之一。黑色,石质。体较宽,正面有九个凹槽,正中一道较宽大,两侧较小且对称排列。背面平整微凹。两端各有二穿孔。磨制精细,正背面均甚光亮。
该枚石钏出土于漳州浮滨文化典型代表的虎林山遗址,十分珍贵。
商代印纹硬陶锥刺纹单把杯
商代印纹硬陶锥刺纹单把杯,收藏于福建博物院,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商代印纹硬陶锥刺纹单把杯
器物通高11.2厘米、口径10.9厘米、底外沿径13.5厘米,呈筒形、敛口、微鼓腹,夔龙状耳连接口沿与腹部,圜凹底座、座沿出棱,外腹近底部有棱脊一周,器身阴刻双线勾连回形纹,双线间填锥点纹。时代为商末周初,出土于黄土仑遗址。
黄土仑遗址位于闽侯县鸿尾乡石佛头村鸿尾中学校园内,1974年开辟操场时发现,属于青铜时代。1974—1977年调查、试掘,1979年1—4月两次发掘,揭露面积700平方米,清理19座竖穴土坑墓,出土一批工艺精湛、富有地方色彩和仿铜器作风的几何印纹硬陶器,大部分是供宴饮或祭祀用的器皿,少数是专为死者制作的明器。其品种有豆、壶、杯、缸、钵、勺、盂、簋、尊、盘、釜、瓶、垒形器、虎子形器、鼓等15种共158件。此外还有少量陶网坠、陶纺轮、石镞等生产工具。黄土仑印纹陶遗存是商周时期分布于福建的一支地方文化遗存,被称为“黄土仑类型文化”。经碳14测定,距今3250±150年,初步推断年代相当于商代晚期。
通过研究,已有学者认为黄土仑印纹硬陶器应是本地烧制的,它们代表了闽江下游一种受中原商周青铜文化影响而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文化遗存。
西周青铜甬钟
西周青铜甬钟,收藏于建瓯市博物馆,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西周青铜甬钟
1990年10月于建瓯市南雅镇梅村采集。甬残长8.5厘米,高35厘米。甬钟由柄与体组成,双范合铸,呈圆筒状,通体呈锈绿色。顶端锈残,柄中部略微鼓起,甬中空与柄相通,甬身两面左右分别饰乳钉9个,分排3行,计18枚,乳钉间饰阳线云雷纹。
甬钟是打击乐器,从该甬钟的器形、质地及纹饰看,应属于西周中期偏晚的礼乐器。青铜甬钟的出土,为探讨福建青铜文化及其与外地文化交流等问题,增添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西汉万岁瓦当
西汉万岁瓦当,收藏于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
西汉万岁瓦当
瓦当为泥质灰硬陶,扁圆形,窄沿,沿旁一圈弦纹,当心凸起圆泡,正面左侧为“岁”字,右侧为“万”字,上部为云树纹,背部素面。周长52.8厘米,直径16.3厘米,外厚2.5厘米,内厚1.3厘米,重572.6克。城村汉城遗址出土。
这件瓦当保存较完整,正面“万岁”铭文篆书苍劲富丽,云纹及箭镞形树纹构图极具特色,是西汉闽越国时期遗址出土瓦当中的精品。
唐波斯孔雀绿釉陶瓶
唐波斯孔雀绿釉陶瓶,收藏于福建博物院,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唐波斯孔雀绿釉陶瓶
该瓶微敛口,丰肩,长腹斜收,腹最大径偏上,平底,沿外突,肩颈部饰四个绹纹环形系,系孔不通,肩腹部饰四道粗绳状堆纹,似幡幢状,器物通体施孔雀绿。
从孔雀绿釉瓶的器形、纹饰看,尤其是幡幢状堆纹,在我国隋唐五代的陶瓷器中基本不见,因此,极可能是从古代波斯传入的波斯陶瓷。五代闽国时期,福州、泉州已经发展成为当时重要的商业城市,福州海口新辟甘棠港,海外贸易迅速发展,具有特色的波斯陶瓷,由波斯人或者经过阿拉伯商人输入闽国都城是很自然的事。另外,波斯釉陶的瓶、罐上常有一种环形系,系孔不通,无实用价值,纯属装饰,称之为“盲系”。扬州出土的波斯陶的系部装饰,也都是这种盲系。而孔雀绿釉瓶的四个绹纹环形系也是盲系。由此可见,这件孔雀绿釉瓶,与古代波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波斯孔雀绿釉瓶目前国内发现稀少,仅在扬州、福州两地有发现,反映了古代波斯与福州、扬州之间频繁的贸易往来,对研究波斯古代文化和福州、扬州等地的海外交通史具有一定意义。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