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是指那些被列入《世界遗传名录》的珍贵遗产。世界遗产一般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三大类。一项遗产成功申报成为世界遗产,即其具有的突出的普遍价值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这种突出的普遍价值,是一种超越国界的在文化或自然领域的重要性,且这种重要性不论是对当下还是未来的人类都具有同等意义。
福建省现有世界遗产5处: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1999年12月);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2008年7月);泰宁丹霞世界自然遗产(2010年8月);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世界文化遗产(2017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文化遗产(2021年7月)。其中,泰宁丹霞是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峡谷曲流和崖壁洞穴知名于世,本文仅简要介绍其他的几处世界遗产。
武夷山
1999年12月,武夷山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由此中国也成为世界上拥有文化与自然遗产最多的国家。
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核心区(郑友裕 摄)
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郑友裕 摄)
武夷精舍(郑友裕 摄)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武夷山脉是中国东南部最负盛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也是大量古代孑遗物种的避难所,其中许多生物为中国所特有。九曲溪两岸峡谷秀美,寺院庙宇众多,虽然其中不少早已成为废墟,但曾为理学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自11世纪以来,理学对东亚地区的文化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公元前1世纪,闽越国在城村附近建立了一处较大的行政首府,厚重坚实的围墙环绕四周,极具考古价值。
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和江西省铅山县,其中世界文化遗产构成包括古闽族和闽越族文化、理学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摩崖和碑刻、其他古建筑和遗址等6大类,共计64处约633个文化遗产点。
福建土楼
2008年7月,福建土楼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6处世界遗产。
南靖田螺坑土楼群(漳州市文物局 供图)
华安大地土楼二宜楼(林艺谋 摄)
永定洪坑土楼群(龙岩市永定区文物局 供图)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福建土楼是中国东南山区土楼中最出色的代表和最值得保护的典范。这种拥有高大体量、精湛建造技艺和完善防御体系的建筑,建造于13—20世纪,坐落于肥沃的深山峡谷之中,是一个社区族群长久以来共同生活和抵御侵害的居住传统的独特见证。福建土楼及其相关的各种记录档案和历史信息,代表了7个多世纪以来夯土建筑技艺的出现、创新、发展和杰出的艺术水平。福建土楼内部精细地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单元,其中一些具有精美的外部装饰,满足了社区人群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反映了在面临潜在威胁的环境下,处于偏远地区的复杂社会组织的一种发展模式。大量的土楼建筑和它们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显示了风水观念,以及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理念。
福建土楼世界遗产点分布于永定、南靖、华安三县,分别是永定的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及衍香楼、振福楼,南靖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及和贵楼、怀远楼,华安的大地土楼群,共计46座土楼。
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
2017年7月,厦门鼓浪屿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2处世界遗产。
鼓浪屿全景(厦门鼓浪屿管委会 供图)
鼓浪屿近代建筑(厦门鼓浪屿管委会 供图)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鼓浪屿是一座位于九龙江入海口的岛屿,与厦门岛隔着600米宽的鹭江海峡。随着1843年厦门开放为通商口岸和1903年鼓浪屿成为国际社区。这座坐落于中国南方海岸线上的小岛一下成为中外交流的重要窗口。该遗产体现了现代居住地的综合性特点,其遗存包括931座展现不同的当地和国际风格的历史建筑、自然景观、历史道路网络和园林。在当地中国人、归国华侨和多国外来居民的共同努力下,鼓浪屿发展成为具有突出文化多样性和现代生活品质的国际社区,也成为活跃在东亚、东南亚的华侨和精英的理想居住场所。此外,鼓浪屿还集中体现了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的现代人居理念。鼓浪屿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特例。鼓浪屿有机的城市肌理清晰地保留了其发展变化的痕迹,见证了数十年间多元文化不断融入当地文化的过程。岛上拥有包括传统闽南建筑、西方古典复兴建筑和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等不同的建筑风格。从鼓浪屿兴起的厦门装饰风格融合了20世纪早期的现代风格和装饰艺术,是文化间影响融合最突出的证明。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2021年7月,泉州项目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6处世界遗产。
1984年的泉州东西塔(成冬冬 摄)
20世纪70年代的洛阳桥(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供图)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坐落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以一种杰出的方式整合了生产、运输和销售的空间结构及关键的制度、社会和文化因素,正是这些促进了泉州的惊人崛起和作为10-14世纪东亚和东南亚贸易网络海上枢纽的繁荣。宋元泉州的海洋贸易体系以位于江海交接处的城市为运行中枢,东南面的辽阔海域是其对外联系门户,西北面的广袤山区是其产业基地,水陆复合的运输网络连接其间。该系列遗产的组成部分和价值特征包括行政建筑遗址、宗教建筑和雕像、文化纪念地史迹、窑址和冶铁遗址,以及由桥、码头和航标塔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它们全面反映了宋元泉州独特的海洋区域、社会文化结构和贸易结构。
该系列遗产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