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字潭摩崖石刻
新石器时代至周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漳州市华安县沙建镇汏内村许田自然村汰溪仙字潭
我国东南沿海最重要的史前石刻之一。
石刻凿刻在九龙江北溪支流汰溪仙字潭北岸的崖壁上。1957年调查发现6处13组50多个刻画符号,分布面积约220平方米。2004年又在上游发现2处5组10个刻画符号。现存共7处18组60多个刻画符号。单个符号最大者高0.74米、宽0.35米,最小者高0.15米、宽0.09米。石刻均采用刻制手法,线条流畅,纹道较深,宽度在1.5—3厘米,深度0.5—1厘米,最深者达5.5厘米,横断面呈凹字形,转角接近直角。早在唐代韩愈就曾试图解读,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引起学界讨论热潮,但迄今,关于石刻属于文字还是岩画尚无共识,在其内容、族属、年代等方面也没有定论。
乌石山、于山摩崖石刻及造像
唐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市鼓楼区乌石山、于山
唐著名书法家李阳冰所书“般若台铭”是福州最古老的摩崖石刻,与浙江处州的射驿记、缙云城隍庙记、丽水忘归台铭合称为“天下四绝”(林振寿 摄)
篆书“天章台”,据传为宋郡守程师孟所题,喻此石如飞来印章(朱晨辉 摄)
清代画家广陵禹之鼎隶书“饮岚”(林振寿 摄)
草书“寿”、行书“旧涛园”石刻
平远台侧岩石上有“国魂”等题刻
另一处“平远台”石刻
舒啸台,因明代著名学者黄仲昭而开辟并命名。黄仲昭在主持编撰《八闽通志》期间,和助手常在此呼啸高歌,活动筋骨,疏解疲劳。时镇守福建的太监陈道题名并作记(林振寿 摄)
乌石山、于山是福州“三山两塔”格局的标志性景观,文物古迹众多,是福州摩崖刻石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从唐至今,先后在乌石山石刻中题名者达740多人,在于山的也有320多人。主要分布在乌石山的凌霄台、冲天台、道山亭及于山的鳌峰顶、狮子岩、廊然台、兰花圃、戚公祠等处。摩崖石刻共有449段,已消失204段,现存245段,唐刻1段,宋刻69段,元刻20段,明刻46段,清刻33段,民国刻10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刻14段,52段疑刻。有陈襄、李纲、梁克家、朱熹、叶向高、萨本栋、邓拓等名人手迹。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各臻奇妙,诗词、歌赋、传记、题记、游记文类齐全。部分具有较高史料价值。乌石山还有3处共8尊五代至明代的摩崖造像。乌石山、于山摩崖石刻及造像是福州古城文化景观的集中展现,是福州书法艺术宝库。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