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墓,发现于福州市郊战坂乡莲花峰下,1965年进行发掘,因被盗过,现存墓内遗物,经清理后计有:泥塑、石刻“孤魂台”、陶瓷器、铜铁器等类及墓志铭一方。
刘华,字德秀,系南汉南平王刘隐的次女,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嫁与闽王王审知次子、闽国第三主王延钧。后唐长兴元年(930年)卒于闽。
陶俑是刘华墓现存随葬品最多的一类,能知其全形的计出土48件,有女俑、男俑、鬼神俑、人首兽身俑等,此外还有人首龙身俑、人首鱼身俑。其中男、女俑数量最大,多为拱立执物俑,所执器物均无存。大型的高达99—103厘米,共6件,全为女俑;中型的高59—62.5厘米,共12件,全为男俑;小型的高47—53厘米,共25件,多数为男俑。所有陶俑烘烧后都经过彩绘,大部分已脱落。一般面部抹白粉,底加黑彩或贴金,边缘加绿彩,发髻涂黑。
刘华墓出土的陶俑,其造型承袭了唐代的写实风格,并有所创造。其塑工的严谨、比例的准确、肌肉的丰满实感等,都具有时代和地方特点,是研究闽国雕塑艺术的珍贵实物。陶俑中的神兽俑、僧人俑,以及石刻“孤魂台”等,也反映了当时闽国佛教、道教的盛行。
大型高髻拱手女俑
后唐长兴元年(公元930年)
陶 雕塑造像
国家一级文物
福建博物院 藏
通高101.5厘米 底径长28厘米 宽23厘米
女俑梳扇形高髻,两侧微露鬓发,发后半周有密集的小孔十数个,似插饰物之用,面额丰满,头稍下俯,微笑,穿对衿广袖外衣,长仅过膝,两下侧开衩。长巾绕背,垂至前身两侧。袒胸,露抹胸,两手拱手胸前广袖内,外衣下露出披地内衣,着如意头鞋。
中型戴“王冠”执物俑
后唐长兴元年(公元930年)
陶 雕塑造像
国家一级文物
福建博物院 藏
高61厘米 底径长22.8厘米 宽22.5厘米
头戴圆筒形帽,状如“王冠”,帽塑方块帽饰,两侧有如“护耳”装饰。帽顶及背上方有一个2厘米左右的圆孔。双手叠拱于胸前作执物状,物已无存。穿对袊式方领广袖外衣,袖口和胸前露内衣窄袖及领沿。外衣长仅过膝,下露披地内衣。腰系长带,垂足下,带尾作剑形。着“云纹”形鞋。服式从尚未剥落的颜色看,帽底黄色加豪纹黑彩,帽前粘贴的方块着红色,外沿加绿彩,帽檐红底有菱形纹的贴金装饰,衣着红色有点状贴金。其身份推测应为宫中的文吏。
小型戴角状帽执物男俑
后唐长兴元年(公元930年)
陶 雕塑造像
国家一级文物
福建博物院 藏
高53厘米 底径长16厘米 宽12.5厘米
帽尖顶向前倾,形如角。两手叠放胸前,作执物状,穿方领广袖外衣,系长带,垂于前。着“云纹”形鞋。背后刻有“四”字。
戴风帽扶杖老人男俑
后唐长兴元年(公元930年)
陶 雕塑造像
国家一级文物
福建博物院 藏
高47厘米 底径长17.5厘米 宽14厘米
帽尖顶,帽檐罩至颈肩部,仅露面孔。穿宽袖外衣,束带,左手下垂于袖内,右手扶杖,杖已缺。身略前弯。着圆尖鞋,背后刻有“启四”两字。推测可能是佛教中的代表人物。
另外还有一类神兽俑,全是小型俑,有鬼面俑和十二生肖俑之分。
卷发尖嘴执物神兽俑
后唐长兴元年(公元930年)
陶 雕塑造像
国家一级文物
福建博物院 藏
高52厘米 底径长19厘米 宽13厘米
卷发,尖嘴,穿广袖领外衣,腰系长带垂于身前,两手叠放胸前作执物状。着“云纹”形鞋。
十二生肖俑有独角羊嘴神兽俑
后唐长兴元年(公元930年)
陶 雕塑造像
国家一级文物
福建博物院 藏
高52厘米 底径长19厘米 宽14厘米
穿广袖领外衣,腰系长带垂于身前,两手叠放胸前作执物状。着“云纹”形鞋。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