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文物·以器载道】西周时期青铜器
来源:福建省文物局 发布时间: 2023-12-20 15:30

    

  

  西周越式青铜短剑

   西周(前1046—前771年)   

  青铜 青铜器

   通长34.2厘米 身宽4.7厘米   

   把长8.6厘米 首直径3.5厘米 把径1.5厘米   

  福建博物院 藏

  

  2006年,浦城县管九村西周土墩墓群一次性出土了10把越式青铜剑,其铸造工艺之精湛,在当时首屈一指。此剑身呈墨绿色,出土时,宛如墨玉,光可照人。剑身两侧有较宽的血槽,剑脊两侧均饰粗勾连云纹,两边附(点焊接)有两耳,耳为镂空。剑把的两面纹饰均为模印,前、后部均饰蟠虺(huǐ)纹,四箍均饰细勾连云纹。

  青铜短剑为近身格斗时使用。而这把青铜短剑的工艺复杂,纹饰精美,使用材料好,代表了当时闽越先民极高的青铜铸造工艺,应为闽越贵族所拥有。由此剑可看出越人善铸剑,从西周时期就已初见端倪。

  建瓯是历史上著名的铜矿产区,建瓯出土的西周青铜器显示出与同时期南北各地相似的时代特征:当时的中国青铜器工艺正进入鼎盛时期。

  一般地说,殷商至周的中国青铜器有三个演化阶段:单体依次浇铸——夏、商时期;分模多次浇铸——西周早中期;失蜡法热铸——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建瓯出土的西周云纹青铜大铙据分析应为“分模双范浇铸”,当属于西周早期的作品。  

  

    

    

  

  西周青铜甬钟

   西周(前1046—前771年)   

  青铜 青铜器

   残长8.5厘米 高35厘米  

  国家一级文物

  建瓯市博物馆 藏

  

  该青铜甬钟出土于建瓯市南雅镇梅村,由柄与体组成,双范合铸,圆筒状,通体呈锈绿色。顶端锈残,柄中部略为鼓起,甬中空与柄相通,甬身两面左右分别饰乳钉9个、分排3行,乳钉间饰阳线云雷纹。

  

  

  

  西周云纹青铜大铙

   西周(前1046—前771年)  

  青铜 青铜器

   重100.35公斤 通高76.8厘米  

  国家一级文物

  福建博物院 藏

  

  该西周云纹青铜大铙出土于建瓯阳泽村黄科山,铸造精细,造型浑厚,纹饰精美,通体锈色翠绿,整件器物稳重古朴。铙体两面花纹相同,无铭文,每面各有圆枚18个。左右各列3行圆枚,每行3个。枚作半球状凸起,直径3.5厘米、高约2厘米,上饰涡纹,枚上为景,景作乳头状,高约0.8厘米。铙通体纹饰以商周时期流行的云雷纹为主,甬(即柄)上部两面各饰兽目一对,与云雷纹组成兽面纹。旋(甬上凸起的一圈为旋)上以细云雷纹为地,饰凸起的勾连云纹。鼓部(铙体的上部,敲击处为鼓)中央稍高起,装饰有云雷纹及兽面纹。商周时期这样大型铙的出土,不但在福建是首次,在国内也是比较罕见的。

  铙,形制似铃,但无舌而有中空之柄,属手执敲击乐器,其用途是在退军时敲击之止鼓,以示退兵,是一种古代的军乐器。铙腔体外表多有纹饰,体内外与柄或有铭文,纹饰与铭文皆以柄所在方向为正,由此可知铙在使用时,口是向上的。

  小型的铙,应是在中空短柄中接续木柄,手执木柄敲击发声的。但大型的铙不便手执,则当是插在座上敲击的。建瓯出土的西周云纹青铜大铙,具有礼器与乐器的双重功用,整体造型端庄严谨,两面相同的纹饰华丽而繁杂。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