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大彬,字少山,也称时彬、大彬,是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的紫砂陶艺大师,被誉为“千载一时”。
时大彬画像(资料图片)
他在紫砂工艺上与砂壶艺术造型等方面进行创造性的变革与开拓,使得紫砂壶艺术在那个时代获得了空前的影响,并在紫砂壶审美文人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明·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写道:
明代良陶让一时。
所谓“一时”,就是指时大彬。
大彬所制砂壶,具有古朴雅致的特色。人称其“千奇万状信手出,巧夺坡诗百态新”,其壶称“时壶”“大彬壶”。
时大彬是紫砂壶手工制壶技法的鼻祖。时大彬初期制壶模仿供春,用木模成型。中晚期后,时大彬改进了制壶方法,首创“打身筒”与“镶身筒”法,用手工制作成型,使紫砂壶的制法得到一大飞跃,并沿用至今。
时大彬早期喜做大壶,后与陈继儒等著名文人交游后,受文人饮茶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影响,改制小壶。
这一变革,将制壶工艺手法和壶型大小规格基本固定下来,并流传至今。
“壶宜小不宜大”,明代《茶笺》有言:
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时大彬改大壶为小壶,使壶艺与茶道相结合,把紫砂壶艺推进了一个新高度。
到清初康熙年间时,时大彬的作品已远销海外:
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
时大彬壶古朴端雅,构思奇巧,充满文气。但存世者极少,至清乾隆年间,时大彬的作品已视为稀世至宝了。
明“时大彬制”款紫砂壶
明万历年间(1573—1648年)
陶 陶器
盖口径6.8厘米 盖高3.6厘米
壶口径7.63厘米 腹径10.9厘米 底径7.58厘米 高8.88厘米
通高11.5厘米
国家一级文物
漳浦县博物馆藏
该壶为时大彬早期作品,被命名为“鼎足盖圆壶”。壶盖内沿有小磨损。壶通体粟红,布满梨皮状小颗粒,直口、丰肩、鼓腹、平底圈足,圈足至口沿外壁直,内弧,曲流,流中圆孔,柄体圆,盖顶倒立三足,足方扁,呈两个圆弧,器底阴刻“时大彬制”4字竖排楷书。
1987年7月出土于漳浦县盘陀通坑万历户工二部侍郎卢维祯(1543—1610年)墓。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